□本报评论员
又是一年“争春时”。新年以来,充盈在成都全市上下的是一股起跑即冲刺的干劲。
看招商引资新气象。武侯区聚焦新项目新企业拉动全区GDP1个百分点以上,紧盯微波射频等8大专业赛道,开展载体去化等6大专项行动,优化全员招商等5类机制,提出“1865”行动计划。
看营商环境新举措。新津区发布“1+3+1”政策体系——1个民营经济品牌政策、3个产业专项政策和1个人才支撑政策;锦江区发力“首发经济”和“高成长企业”,成立全国首个首发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项目能招得来、运行好,企业能留得下、成长快,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实干之为的赋能。实干争先是赢得未来的最优策略、最好办法。站在新年的起跑线上,我们要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实干争先再起跑,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将持续释放。
实干之“实”,首先是奔着实效去。这意味着不仅有紧抓目标的“快脚步”,也要有能干会干的“百宝箱”。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强化城市源动力;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招商引资,是立足成都发展所需;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是变“营商”为“赢商”的关键举措……通过一项项具体有效的硬措施,实干的“量变”才能积累成发展的“质变”。
要“干”得出色出彩,离不开锤炼担当作为的“铁肩膀”。敏感敏锐、立说立行,是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转化为分秒必争的行动力;创新创造、认真较真,是将时时放不下的责任心倾注于每项具体工作,让事事心中有底。每一份实干实效的微观努力,都将助推城市的宏观前行。
唯有再起跑、再出发,方能不负春日好时光。铆足蛇行千里的劲头,拿出笔走龙蛇的气概,让我们去攀高、去前行、去跨越,以续写更多“实干篇章”冲刺“开门红”、打好拼经济搞建设的主动仗,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