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为发展的风向标,“新春第一会”已成为观察各地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可以观察不同城市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参考,这对于我们站位全局、跳出局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上周,近观成都,市委主要领导调研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前往成都高新区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及“开门红”工作、调研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等,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折射着城市聚焦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比拼点”。放眼全国,这也是今年不少城市“新春第一会”上的关键词。
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2月6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给出了全市产业发展的新密码——“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即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这一总体要求,把握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两个主攻方向,打造2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
“1”与“2”是产业挺起硬脊梁的解题思路,打造“21+8”重点产业是立足特色优势的具体招式。广州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打法还是在于重构产业发展新优势。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做得好,大厦才能建得高。而这也是城市拼经济、促发展的必由之路。
营商环境是重点。
连续8年锚定优化营商环境,2月5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感受”首次被放在行动方案的大标题中。这不仅表达了政府对市场主体的重视,也给出了优化营商环境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城市解法”。
比如针对企业痛点,上海首次将“规划牟利性职业举报”等法治化措施作为重点,建立投诉黑名单制度,并通过“限时限流”“争议标记”等柔性措施平衡举报处理与企业权益。
再比如创新推行的“涉企行政检查码”,以统一的检查码统筹多部门检查任务,减少重复检查频率,同时升级“企业码”应用场景,实现企业信息“一码通查”。
优化营商环境,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好的营商环境,要不断强化“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意识。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今年重庆的“新春第一会”,以迭代升级“六区一高地”建设目标任务,给出了城市新画像,其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项,有了12个“新”的改革工作任务。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六类主体信用评价应用机制,全面提升国资国企创新力控制力竞争力;“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构建两江协同创新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智慧高效城市治理体系构建新模式”,构建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机制……
在改革创新中走在前列,拼的是对时与势的把握,是在行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落实和一项项成果中,去探索、总结、提炼,更多城市发展活力动力将持续涌现。
发出动员令、吹响冲锋号,接下来就要抓落实。“新春第一会”只是一年工作的“序章”,要续写好“正篇”得靠行动靠实干。燃起“拼”势头,从我们自己立足的这片热土开始,以扎扎实实、能快则快的拼搏姿态拼出“开门红”。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新的一年,唯有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奋发进取、善作善成,方能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