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12日

破90亿元!原来《哪吒2》还藏了这些国宝

《哪吒2》七色宝莲的原型——汉代博山炉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2月11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累计综合票房(含预售)已突破90亿元大关。

随着影片热度的持续升温,不少观众开始“二刷”“三刷”,埋藏在影片中的文物彩蛋也被逐一找到。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四川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面具及青铜鹰形铃,以及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铜敦,也成为片中亮眼的文物元素。

结界兽

兼具威严与滑稽的结界兽,方脸大耳、金面罩与青铜鹰形铃的卷鼻造型,分别源自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面具及青铜鹰形铃的经典元素。

1986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其金箔厚度仅0.2毫米,采用捶揲工艺成型。在其面部饰以黄金,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应是在祭祀活动中具有特定的功用和文化意义。当年一同出土的青铜鹰形铃,也是富有三星堆特色的文物,铃舌与铃身通过卷曲鼻状构件连接,这种反重力设计体现了古蜀工匠突破常规的铸造技艺。

在影片中,古蜀王族的祭祀符号成为守护结界的“搞笑担当”,让3000年前的青铜文明焕发出鲜活生命力。

天元鼎

玉虚宫的镇宫之宝天元鼎,融合了商周青铜器的多元美学。其小鼎的扁足龙纹借鉴了商代龙纹扁足鼎的礼器特征,而大鼎浑圆的造型则源自战国铜敦。

商代龙纹扁足鼎以三只卷尾龙形扁足著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便是典型器,鼎腹饰有兽面纹与云雷纹。战国铜敦则多呈球形带三足,内有分格结构,考古学家推测其可能用于分装不同食物,印证了《周礼》中“敦实黍稷”的记载。

银幕上,龙纹的威严与青铜敦的敦厚碰撞,既强化了炼丹炉的厚重感,也暗含着商周时期“食器”与“礼器”功能的交融。

七色宝莲

作为《哪吒2》中重塑哪吒与敖丙肉身的关键法宝,七色宝莲的设计让人不禁联想到汉代博山炉。博山炉以层峦叠嶂的山形为造型,焚香时烟雾缭绕如海上仙山“博山”,被汉代人视为“神仙居所”的象征。

影片中的宝莲不仅保留了山形轮廓,更以七彩流光赋予其神话色彩,将千年香具升华为拯救生灵的终极法器。

龙牙刀

敖光的武器龙牙刀,前半截刀身的凌厉线条参考了商代青铜刀。商代青铜刀兼具礼器与武器功能,而这把玉刀就是仿同时期的青铜刀所制,不仅纹路清晰精致,刀身两面还各雕刻6个鹦鹉状小鸟纹。

龙牙刀的后半截“龙吞口”造型则源自明清关刀的装饰传统,以龙口衔刃象征力量吞噬万物。明清时期的龙吞口设计,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

一把龙牙刀,就串联起我国3000年工艺演变,也难怪其威力难挡!

玉虚宫

影片开篇的玉虚宫,将宋徽宗《瑞鹤图》的祥瑞场景3D化——蓝天中盘旋的仙鹤群、宫殿的布局与色彩均是对这幅宋代名画的致敬。

宋徽宗的《瑞鹤图》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20只白鹤以17种飞行姿态环绕汴梁宣德门,题跋记载此为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的祥瑞事件。

玉虚宫屋脊上的鸱吻(龙头鱼尾神兽)原型取自唐昭陵建筑构件,但镀以青铜质感,巧妙融合唐代建筑形制与商周青铜纹饰,让仙宫既具宋画的飘逸,又添历史的厚重。

太乙真人的酒罐

太乙真人的酒罐子也是大有来头,其原型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彩陶罐。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漩涡纹彩陶罐,其连续水波纹被认为是对黄河湍流的艺术化表现。考古发现,部分陶罐底部有烟炱痕迹,证实其作为炊煮器具的实用功能。

影片将这件远古炊具转化为神仙的“快乐水容器”,以幽默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史前文明的距离。

乐器与酒器

哪吒生辰宴上的酒杯“觚”与乐器“铙”,均复刻自商周文物。青铜觚在商周时期十分流行, 《礼记·礼器》载“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觚)”。商代青铜铙则主要出土于南方地区,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兽面纹铙重221.5公斤,其合瓦形结构符合声学原理,印证了《周礼·地官》中“以金铙止鼓”的军事用途。

通过还原这些器物的形制与功能,一场商周宴饮的仪式感与钟鼓齐鸣的盛大场景在观众们眼前生动再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 文/图

--> 2025-02-12 王茹懿 1 1 成都日报 c144927.html 1 破90亿元!原来《哪吒2》还藏了这些国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