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晶
新春伊始,成都的“哪吒”、杭州的“Deep seek”“宇树机器人”火出了圈,不仅在数字文创、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重点技术及产业领域赢得了全球的关注目光,也极大地鼓舞了国内众多科技型企事业组织在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上的信心士气,从实践层面加快推动了各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谋划与核心竞争力培育,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党的二十大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高质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承担着“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四链融合”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打造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活力之城。
聚焦体制机制改革
以体系化建设和长期韧性作为成果转化突破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成都系统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遵循。
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
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构建同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蓉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强化在蓉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布局,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近年杭州“六小龙”科技企业的强势崛起与浙江高校“产学研生态圈”的成功建设密不可分,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成都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全面加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优势学科的产研培育,在国家战略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上要体系化建立“校院地”突破目标。
以长期韧性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原则。重大创新成果的转化孕育既有时代机遇的馈赠,又是长期坚韧值守目标的体现。我们要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持续深耕培育有技术竞争力的创新组织和转化载体,为成都参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贡献力量。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
以“四链融合”作为成果转化主要抓手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圈双核之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应当大有作为。
根据全球先进技术发展趋势,科学确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及转化方向。从技术趋势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能源以及航空航天是本轮革命的主要引擎,我们要根据已有技术基础和竞争优势精准确定城市中长期技术产业培育方向,重拳出击并且坚持“一张蓝图汇到底”,不能频繁更换培育赛道。
与时俱进优化产业主攻方向。在“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目标下,成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进行优化升级,构建起“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的新形态,“十五五”期间拟谋划形成“9+9+10”的产业新格局。尤其是在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上,量子科技、群体智能、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先进核能以及脑机接口等十大产业将成为我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引爆点。
以“双向揭榜挂帅”等新机制推动“四链融合”迈向新阶段。“双向”是指“企业找技术”和“成果找市场”两个领域同时施力,加快创新匹配速度;“揭榜挂帅”是指在“定榜发榜”“揭榜定帅”“挂帅攻关”和“成果转化”4个环节形成创新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目标和提升创新效率,使得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能相融共促。
聚焦优质要素供给
以“全链条服务”作为成果转化坚强保障
“全链条”服务,包括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标准孵化平台构建、高水平中介服务(包括信息数据服务)、多元化金融支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服务等内容。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体系。对于直接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人才要提供比其他城市更具竞争力的“引育留用”政策;对于间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经纪人才要加快进行“集群培育”和“队伍拉练”,尤其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中介,政府在相关人才的职称评定和发展路径上给与“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
高标准构建成果孵化转化平台。集中省市优势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支持成都建设西部技术交易所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探索构建一个资源聚集、场景链接、资本联动、服务优化的创新生态集聚区;支持链主企业等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支持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鼓励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集中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项目;支持区(市)县、产业园区联合技术转移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载体等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可转化成果清单,常态化开展成果发现、挖掘、策划和转化服务。
提供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培育、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与产业相匹配的企业主导型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一批科技中介服务综合体,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信息数据服务能力;构建包含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评价标准等标准化体系。
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打造金融科创生态系统,引导构建“政府资助+基金投资+银行融资”全生命周期资金服务体系,创新各类资金、基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方式;成立科创直投基金,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方向,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众包众筹、个人跟投等集聚社会资金,助力企业平稳跨越“死亡之谷”,用最优服务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服务。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平台提升成果转化的数智化服务能力,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要素服务“一网通享”、企业诉求“一键回应”和线上线下“一网统管”;提升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效能,从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创新主体保护、创新行为保护、科技创新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环境建设等领域切实加强成果转化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