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伟 张荆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在遵循乡村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作出的最新回答,是基于新时代以来乡村建设的创新性实践。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实践新路径,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内涵不断深化升级,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认识在不断深化,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宜的发展基础上,着力建设生态环境美、产业体系全、社会秩序好、人文气息浓的乡土社会,实现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建设生态环境美
人居生活舒适的宜居乡村
“宜居”注重的是生活舒适,生活条件便利,打造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和乡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形成乡村自然风貌与现代生活方式高度统一的状态,体现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环境良好。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管理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乡村区域绿色本底不断厚植,有效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村容干净整洁。遵循乡村自然肌理和发展规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转化利用、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充分尊重村庄固有风貌和村民习惯,山水田园与乡村聚落相融合的空间形态得到充分表达,发展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推窗见绿、开门见田”的乡村郊野场景呈现出来,环境整洁、绿色生态、和谐有序新风貌逐步形成。
公共服务完善。乡村现代化生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倾斜,按照实际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渐完善,农民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普遍提升,服务可及性和均衡性更强,农村交通运输、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产业体系全
实现共同富裕的宜业乡村
“宜业”注重的是农村产业发展,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建设产业园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体现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强化认识激发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和服务环境有效提升,对商业稀缺资源的规律性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本入乡的交易成本降低,乡村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乡村成为宜商宜居、宜资宜家幸福生活的美好空间。
整合要素三产有机融合。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进行资本、资产、资源跨界整合,打破产业边界壁垒推动“农业+”多元业态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品牌力,健全乡村农业产业服务体系,营造高品质产业形态和消费场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
打破壁垒提升产业水平。破除资本入乡壁垒,把城市优质资源引入乡村,有效吸引外部社会资本来到乡村投资兴业,增强乡村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进一步提高要素利用率,全方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健全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利益链接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采取“分红+劳务”等形式,让农民参与更多生产流通和服务环节,把农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把增收致富空间留在农村,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建设社会秩序好
治理完善和谐稳定的乡村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和谐稳定乡土秩序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治”有机融合。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发展,发挥党总揽协调作用,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的有机结合,完善组织机制建设和平台载体搭建,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提升自治水平。“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制度体系、“党政统合+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和“数字化+智能化+人”的技术体系逐渐完善,“新乡贤”的社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遵循“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基层自治水平有效提升。
培养法治意识。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法治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村民法律意识提升,形成办事依法、化解靠法的行为自觉。走好网上群众法治路线,将线上学法和线下送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大数据+网格”的“人—技”合二为一,法治网格化治理更加精准、精细、精致。
发挥德化功能。乡土社会文明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以社会公序良俗为导向,深化重家庭、育家风、立家教等典型事例人物的学习宣传,凸显道德重要作用。同时,引导社会风尚、培养良好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和谐乡土社会秩序。
建设村貌形态美
人文气息氛围浓郁的乡村
“美”注重外在形象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体现的是乡村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相辅相成。
村庄美,跟自然融为一体。延续传统乡村的空间肌理,统筹梳理山水林田生态资源,推进道路、河渠沿线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绿化美化,推进全域增绿添彩,使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优化乡村山间、林网、水系、绿道等空间布局,现有道路、河流、水网构筑起蓝绿交织的乡村绿道网络,通过优水系、控水岸方式,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大气秀丽、美田弥望的大地景观逐渐显现。
形态美,与城市有机融合。重构村落和房前屋后规划秩序,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把城市产业形态、空间结构和功能建设与全域乡村基础设施、空间形态和生产生活进行通盘考虑,以规划为引领,全域实施土地整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田园风”与城市“国际范儿”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城乡边界。重塑城乡形态,推动“街区+农业园区”“街区+农业文化景区”建设,促进现代城市形态与大美乡村有机融合。
人文美,以文化铸魂聚力。注重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序、向上、为善、尚和思想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从农为邦本的重农观中、夫义妇顺的祖传家训中、敦亲睦邻的乡风民风中汲取华夏文明的精神文化内涵,俭以养德、勤勉自持的社会氛围蔚然成风。培养良好习惯、规范社会交往、维护农民意识形态安全,培育向上向美、至真至善正能量,推动移风易俗、淳化民风,形成公序良俗。构建乡村文明的话语体系,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进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校;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