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13日

多元夜间文化 城市活力的另一面

成都夜间文化标志性场景——夜游锦江。 图据视觉中国

街头串串香。 冉玉杰图

成都宽窄巷子的年夜。 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街头烧烤。 余茂智图

成都凤凰山的欢呼之夜。 魏麟潇图

唐恬/文

今年1月21日,美团研究院发布《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其中包括全国夜间消费指数、夜间餐饮消费指数、夜间娱乐消费指数等多个指数排名。在多个关键指标中,成都表现突出。从夜间消费占比来看,成都市以54.6%的比例位居第一。全国夜间消费指数排名中,成都位列第四;在夜间餐饮消费指数排名中,成都位列第五。

在网络流行的“NASA夜间灯光指数图”上,人们总是会被成渝都市圈夜间灯光指数的璀璨所惊艳,它仿佛不灭的星辉,洒落在中国的大地之上。这片星辉,从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绽放,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它展现出的不仅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更是中国西部文化多元与经济繁荣的侧写。

曾几何时,公众对夜间经济的认知会被局限在夜市的美食香气、小酒馆的推杯换盏之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如今成都的夜不仅有美食与美酒,还有繁华集市夜间不休、主题活动熙熙攘攘、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余音绕梁、潮流运动活力四射、夜间博物馆与书店文气十足……城市夜间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消费活力展现的大舞台,亦是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场景。当多元文化在此汇集与包容,城市活力画卷的另一面,正在徐徐展开。

宵禁中诞生的“夜间文化”

对于最初的人类而言,夜是漫长且危险的。漫漫长夜,寒冷、饥饿与猛兽,成为人类生存最严峻的挑战。随着人类对火的使用,隐藏在黑夜中的不便与危险渐渐后退,人类的生活空间与时间不断拓展。在白昼无法处理完的事务,在火光的映照下,在黑夜里有了更充足的准备时间,也让人类面对自然时,多了几分从容与闲暇。

有了更多的时间,那自然就会创造出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早在远古时期,黑夜里的篝火下,对丰收的庆祝、对神灵的崇拜、对胜利的欢呼,拉开了早期人类夜间生活的序幕。随着照明手段的发明与发展,人类夜间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逐渐地又衍生出了夜间文化。

中国最早“夜间文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朝。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时普遍实行宵禁,规定入夜后,居民不得在城市的主干道路上出行。但这个政策却为夜间生活留了一个“口子”,那就是不禁坊市之内的夜间活动。于是,在宵禁之下的坊市之中,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情调,将唐朝的夜打造成了“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繁华模样。

如果说诗人王建的这首《夜看扬州市》展现的是唐朝时东部大都市的夜间场景,那在千里之外,与扬州并称“扬一益二”的成都,也有着毫不逊色的夜间生活场景。在成都的坊市里,夜市灯火通明,吃的、穿的、用的比比皆是,坊市虽然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却在一方小天地里自成体系,热闹非凡。

宋朝以后,宵禁制度被取消,城市中的坊市隔离被打破,当居住区与商业区没有了沟通障碍,夜间的生活内容比起唐朝更有了质的发展。宋代时的成都,是茶马交易的重镇,也是全国纺织业、造纸业和印刷业的中心,繁华的商业氛围,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自然也刺激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闻名全国的“十二月市”,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明确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一月一次的主题集市,并非只是单一商品的销售,而是全年、全天不休的商业活动。如果说白天属于正市,那夜晚就属于夜市。宋代的成都夜市,不仅有美食美酒,还有戏曲、杂耍、灯会与诗画。宋代成都的夜,已经脱离了“生活”的范畴,向着“文化”不断进化,以至于大诗人陆游也作诗赞叹:“鼓吹连天沸五门,灯山万炬动黄昏。美人与月正同色,客子折梅空断魂。宝马暗尘思辇路,钓船孤火梦江村。古来漫道新知乐,此意何由可共论。(《丁酉上元》)”

明清时,成都的“夜间文化”进一步发展,《成都通览》上记载清代成都的夜市“百物莘集,游人众多”“游人摩肩接踵,有如赶集”,销售的物品也涵盖了饮食、书画、铜器、玩器、鲜花、旧书、洋货、乐器、鞋、帽、首饰等。茶馆、川剧、清音、扬琴、评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仍在大放异彩。

夜间经济催生新“夜间文化”

当时间线来到现代,夜间经济概念的提出,为“夜间文化”的更新迭代提供了新的源动力。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新概念,围绕这个概念,逐渐形成了包含酒吧、餐厅、夜市在内的1.0版本。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夜间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最先体现在夜间美食的快速丰富。在这段时间里,诞生了北京簋街、成都锦里等一大批夜间美食的汇集地。当然,老成都人印象最深的,除了锦里和宽窄巷子之外,还有成都的东大街。当时成都东大街自发形成了美食夜市,当夜幕降临之后,担担面、路边小火锅、锅盔、肥肠粉、凉粉凉面以及冷淡杯等,就会逐渐汇聚于此,让成都的夜,充满了热气与香气。

成都东大街夜市会一直营业到凌晨4点多,将周边上夜班的市民服务完后,才会渐渐散去,而在下一个夜,这一切又会周而复始。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夜间经济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十余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人们的夜间生活还远谈不上丰富,当中的文化内涵也尚待进一步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十余年的夜间生活,让人们的生活理念与消费观念得以转变,为后来的“夜间文化”迭代打下了基础。

多元文化注入的“夜色+”

如果说白天的城市属于“生产”,那夜晚的城市则属于“消费”。中国商务部给出的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城市消费60%发生在夜间,在18时至22时的“黄金4小时”内,大型商场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总营业额的50%。

人类的社会在发展,生活形态在变化,但人类对于精神需求的追逐却从未停步。古代的篝火狂欢如此,坊市夜市如此,十二月市与诗画美酒也是如此。为何夜间消费会成为人们消费的“大头”?正是因为这个时间不再属于重复且机械的劳动与生产,而是属于自由与放松的自我,这构成了夜间经济业态的底层逻辑。

夜间经济数额的大幅度提升,意味着夜间经济业态必须要处于不断的升级迭代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对更多的群体产生消费的吸引力。围绕着夜间消费这一巨大市场,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与求变,意在打造出适合自身又具有长期用户黏度的消费场景。于是,文化元素的汇入便成为夜间经济天然的增长动力。

夜间文化消费,实质上是打造出一个具有广泛文化认同性,构建引人入胜的城市夜间叙事,塑造立体鲜活城市消费的新场景。文化元素的引入,针对的不仅仅是消费,更重要的是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质,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换而言之,多元文化注入城市夜间生活,最终形成“夜色+”的新模式,满足市民精神需求是首位,而相关的消费活动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在“夜色+”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城市纷纷依托历史街区、河流、湖滨、海滨等场景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如南京“夜泊秦淮”依托“一江一河”,以城市夜景灯光和两岸的地标性建筑为特色,将餐饮休闲、观光表演及互动娱乐融于夜间游船,结合游船码头的商街夜市,形成综合型的夜游产品;上海围绕上海“一江一河”水岸复兴计划,浦东新区世博源、普陀区88部落、徐汇区西岸凤巢等35个沿岸特色地标被纳入水岸夜生活规划发展区,打造出全新的夜生活场景……

相比20世纪70年代,伦敦提出夜间经济,以酒吧、餐厅、夜市组成的1.0版本夜间经济形态,如今的“夜色+”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夜间经济的2.0版本,通过以文化赋能,塑造新场景、展开新业态,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富有生机与活力。

成都夜间文化雅韵十足

成都作为一座20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这些来自蜀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不仅让生活在成都的人产生着极强的认同感与向心力,同时也是夜间经济文化赋能的巨大宝藏。

早在2019年,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发展全市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连续发布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多种夜间新业态共同繁荣。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之后,便是成都夜间经济新业态精彩绽放之时,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夜游锦江”。“夜游锦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宋代,当时的蜀地每逢节假日,人们便会呼朋唤友,相聚在今天的合江亭一带庆祝,并逐渐形成了风俗。如今的“夜游锦江”活动,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串联起都市休闲、东门集市、锦官古驿等片区,打造出“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夜游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创造了精准供给的绿色消费。

如果说“夜游锦江”是对古代传统习俗的有机呈现,那城北凤凰山体育公园夜间的“雄起”之声,则是现代城市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20世纪90年代,中国“甲A”开赛,四川全兴队成为全川人民的“宠儿”,成都成为全国最火爆的“金牌球市”,后子门还铭刻着无数老成都人呐喊与泪水的回忆,金黄色永不言弃的拼搏身影,也成为成都人在新时代的精神象征。如今,成都蓉城队将主场定在凤凰山体育公园,并在“中超”表现优异,将“金牌球市”传说在20多年后再度延续的同时,也承载着新成都人拼搏奋发的精神文化内涵。

以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为原点,周边也形成了以“体育”为主题的夜间生活新场景,活跃在其中的不仅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爱好者,还有如滑板、飞盘、街舞等为代表的潮流体育爱好者。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成都夜间生活的“新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并占有一席之地。

火锅、小吃是成都夜生活的传统主力军,如今也在成都的夜间生活中不断迭代,火遍全网的“火锅巴士”就是其中的代表。游客们坐在巴士上可以一边吃火锅,一边唱着歌,同时领略城市夜景。如今,火锅巴士热力十足,一座难求,成为成都美食的保留节目。川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传统曲艺也同样关注度极高,当热门剧目上演时,排队候场的情景已经成为城市夜间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夜游武侯祠、24小时图书馆和书店也为城市中喜爱清净、热爱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人们提供了夜间新去处。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02-13 1 1 成都日报 c144984.html 1 多元夜间文化 城市活力的另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