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刚过,省委专门安排一整天时间来蓉调研指导,专题研究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2月10日,成都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省委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精神。会议强调,成都要聚焦“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园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对于经济规模已接近千亿量级的园区而言,如何在资源承载、创新驱动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迈入“千亿园区”行列?就此问题,《锦观智库》采访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殷长明。
“千亿园区”不仅是体量的累积,更是质量的跃升
锦观智库:千亿园区,不单单是体量的累积,更是质量的跃升,其成长对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等有何重要意义?
殷长明:“千亿园区”一般是指产业园区年总产值或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量级的产业集聚区,即千亿级园区。从深层次来看,千亿级园区包含了对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要求。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千亿级园区强大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可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通过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与平台赋能,传统企业能够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程;其次,千亿级园区在研发、金融、物流、市场等多环节上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网络,为新兴产业的孵化与扩张提供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环境。
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对于城市而言,拥有一个甚至多个千亿级园区意味着在区域乃至全国产业体系中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与资源整合力。城市可以借助园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迭代中扮演关键角色;另一方面,千亿级园区所创造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产业创新氛围,也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前来发展,为城市在区域和全国经济网络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是带动城市公共服务提升的强大动力。随着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交通、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产城融合度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园区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财税收入与稳定就业,从而让城市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保障;另一方面,更多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将拉动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持续增长,进而倒逼城市在宜居环境、医疗卫生水平、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升级。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园区可将自身的成功实践与优势资源延伸到周边区域,通过产业链协作、技术指导、人才输出等形式,带动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与此同时,园区在扩张或升级过程中,也需要更广范围的配套支持,从而形成“产—城—人—景”协同融合的更大经济圈,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剖析“千亿园区”建设的堵点
锦观智库:经济规模已接近千亿的园区有哪些显著特点?进一步跃升至 “千亿园区”存在哪些难点或堵点?
殷长明:经济规模接近千亿级的园区往往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相对完善的配套体系、较为充足的创新潜能和较高的政企协同水平。当然,在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同时,进一步跃升至“千亿园区”仍存在诸多瓶颈。
一是园区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缺乏清晰的定位或缺乏前瞻性的产业赛道研究,园区在与周边园区的产业选择上存在重叠,导致同质化竞争。无差别地争抢同类项目和资源,不仅加剧市场内耗,也难以突出自身特色。这种现象若持续,将削弱园区吸引外部优质资源的能力,不利于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集群化发展程度不足。尽管已有较大产业规模,但在具体细分领域,仍缺乏上下游企业的高度协同和深层次关联。企业之间在研发、市场、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耦合度仍然不够,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没有足够的集群效应支撑,园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内循环”水平也会相对有限。
三是产业链高端环节薄弱。园区虽然产值可观,但在核心零部件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方面,部分园区仍处于“价值链末端”的被动地位。一旦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或品牌运营方面受制于人,园区对市场的掌控力必然弱化,进而限制其产业层次的再升级。
四是资源环境承载面临压力。迈向更高产值或更大规模往往意味着更强的土地、能源、环境需求。如果缺乏系统性的节能减排措施与环保基础设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双碳”战略背景下,水、电、气等使用配额和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更加凸显,环保及低碳转型难度随之上升。
五是梯度培育与增量崛起不够。虽然已有龙头企业支撑,但在其余中小企业、科技初创企业群体中,“专精特新”“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相对稀缺。企业梯度培育的不足,使得园区在培养新的增长点、增强整体创新能力方面后劲不足,一旦支柱型企业出现经营波动,园区经济结构就可能面临一些风险。
跃升至“千亿园区”的行动方略
锦观智库:建设“千亿园区”是对地方政府、产业平台和市场主体综合协同能力的考验,我们如何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细化举措,高质量推进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
殷长明:产业园区跨越“千亿门槛”并非只是数字上的简单提升,而是产业能级、创新能力和区域影响力等的综合跃升。成都要扎根于科学的前期评估和统筹规划,持续强化龙头企业、创新生态、营商环境等软性竞争优势,将产业园区打造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特色化定位,聚焦差异化发展。一要准确研判区域禀赋,充分挖掘自身在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积淀、人才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避免盲目跟风或低水平重复建设;二要塑造特色产业标签,前瞻性地培育新兴产业赛道,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打造园区在细分领域中的“金字招牌”;三要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布局,既将园区在特色产业上的竞争力输出到更广域范围,也要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共赢”的局面。
集群化发展,紧扣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不仅意味着企业数量的积聚,更在于能否掌握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一要强化“龙头+配套”联动,为头部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搭建高效沟通与深度协作平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产业联盟、供应链整合等方式向核心技术或品牌运营延伸;二要注重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将专业的产业调研成果转化为精细化的招商指引,招引与本地主导产业互补或延伸度高的优质企业,推动细分产业领域体系化发展;三要培育公共服务与专业平台,以实现对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的协同优化。
企业梯度培育,多层次合力共生。做强头部企业,园区可支持龙头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鼓励其参与全球产业链整合;扶持中坚力量,集中资源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通过政策、资金、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叠加扶持,让中型企业尽快壮大到年营收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规模,成为支撑园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实腰部力量;激活初创与孵化,鼓励科技创业团队、大学生创新群体和新兴项目落户园区,通过设立专业孵化器、创业基金、加速器等,完善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孵化机制。
完善创新生态,产学研协同赋能。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化产品,需要产学研用多方深度联动,打造创新闭环生态。一要建强研发与创新平台,积极引进或共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企业的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平台;二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创新平台和项目合作,通过校企联合申报重大课题、联合共建实验室、实施技术工程化示范等方式,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三要打造配套创新服务体系,为在园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配套创新服务,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技术咨询与检测、投融资对接等,帮助企业“少走弯路”。
运营机制改革,激活体制内生动力。唯有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方能在招商、投融资、项目服务等方面真正做到灵活高效。一要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明确管委会在政策制定、整体规划与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让平台公司承担更多专业化、市场化的开发运营职责,增强园区资源调配的效率与市场应变能力;二要下放审批权限与落实激励机制,对具备发展潜力的项目,适度下放审批权限,减少行政审批流程和层级;三要创新金融工具与监管方式,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协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对企业项目的投融资、资金使用、项目进度进行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
产城融合提升,打造宜居宜业新标杆。高能级产业园区应当兼顾生产与生活,形成完善的产城融合生态,让人才和产业都能扎根于此。一要完善生活配套与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商业、文体等方面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尽量满足从高端人才到普通技术工人的多元需求;二要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在产业园区建设之初,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路网进行统筹设计,构建“园区内循环+城市外连接”的多维交通网络;三要塑造绿色低碳人居环境,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预留公共绿地、水域景观和生态廊道,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使园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专家简介
殷长明
工学博士,赛迪四川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