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14日

都市有山

福州的森林城市景观。

■从蓉城成都到榕城福州工作期间,福州市中心的于山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三山藏,三山现”

福州别称榕城,是因为这里有众多榕树的缘故。福州又叫“三山”,老福州人大都能背诵一句形容福州城诸山的顺口溜——“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三山藏”,是指罗山、泉山和玉尺山。“三山看不见”,系指钟山、芝山和龙山。其实这些都是称不上山的,或者地势高一点,或者小巧得如同假山。而“三山现”,指的就是城中心的于山、乌山和屏山。

北宋进士谢泌的诗“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同时代的进士陈轩有诗,“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合相望跨蓬壶”都是说的福州“佳丽”于山、乌山和屏山。

相传战国时代,古“于越氏”定居于此,于山因而得名。

戚公祠边《满江红》

进得于山,最值得登临的是“戚公祠”。循扇形石阶而上,就到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祭祀处。戚公祠内供奉着彬彬儒雅的戚将军像,祠旁刻有现代作家郁达夫游于山作的《满江红》词: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郁达夫这首《满江红》作于1937年7月,今天读来,仍能想见他当年凭吊英雄、慷慨悲歌的壮烈情怀。

戚公祠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补山精舍等亭榭,依岗峦起伏而建,隐约在盘根错节的榕树之间。平远台东怪石叠垒,其中一巨石上镌“醉石”二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任福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以及浙江的金华、温州二府。戚继光大败倭寇归来,福州市民在平远台设宴款待戚家军将领,戚公酒后在月光中漫步于此,寝卧石上。游人至此,禁不住脱帽致敬。

顺着东边石径,便是万象亭。南宋豪放派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绍熙四年(1193年)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于重阳节登高,在万象亭上宴饮,作《九日登九仙山》词: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依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站在万象亭环顾于山,真个是气象万千。

鳌顶峰上望榕城

游于山,还得去定光塔。定光塔外表如雪,俗称白塔,为唐天祐二年,琅琊郡王王审知主政时所建。据碑刻记载,建塔开基时掘得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因而给塔取名“定光”。塔身为砖构,七层八角,高41米,里面以木作阶,螺旋上升,共142级,今天也还有众多游人慕名前来攀登定光塔。

定光塔南的定光塔寺建造时间稍晚,建寺二年后因庆祝后梁太祖朱温寿诞,改称万岁寺,共有三座大殿。第一殿称天王殿,现辟为“于山图书馆”;第二殿称大雄殿;第三殿谓之法雨堂,是清代思想家、《天演论》翻译者严复读书处,文人雅士总爱在此驻足。

于山地处福州城最中心,最高峰为大士殿北侧的鳌顶峰。站在鳌顶峰上,视线掠过茂密的榕树树顶,俯视福州繁华街道,只见五一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令人遐想联翩。若是在郊外,海拔58米的于山是算不得什么的,然而在市中心,一座高如19层大厦的山峰巍然矗立,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了!

于山妙处太多,耐人寻味。于山上的摩崖石刻,有宋、元、明、清、现当代100余处,需要慢慢品上几个时辰。石维明/文

--> 2025-02-14 石维明 1 1 成都日报 c145042.html 1 都市有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