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2月19日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关系

□郭竹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更新迭代推动文明进步。把握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机,才能够在现代化发展中占先机、获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这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要素的内涵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基于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促进生产力转型升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学理性赓续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又在对时代脉搏高度把握的情况下丰富创新,不断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体现了科学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亟须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而新质生产力是对新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与产业形态的科学运用,目的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呈现出的知识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正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所强调的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体现。

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经济问题的新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在劳动过程中缔结。在缔结过程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不仅能得到累积与发展,还能够深刻地与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由此,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获取生存发展物质资料的能力而诞生了。生产力水平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广度与深度,随着对生产力相关要素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人类对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其特征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与把握。同时,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深入洞察,为人们创造了分析和评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全新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愈来愈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需要,呼唤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又在对时代脉搏高度把握的情况下丰富创新,不断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体现了科学的理论逻辑。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之花,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学理性赓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洞见与实践经验。

时代性发展

新质生产力既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突出表达了历史阐释逻辑与现实发展逻辑的有机结合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具有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发现这样的发展趋势,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瞻远瞩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并加以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新质生产力既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突出表达了历史阐释逻辑与现实发展逻辑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逐步发生质变,生产力也由此跃升到新质阶段。新质生产力涉及了更高新的发展领域、代表了更先进的应用技术、蕴含着更缜密的知识体系。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下,传统生产力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环境中的演变和提升。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才困境等因素都对现代化发展形成了硬约束,依靠资源投入支撑的传统发展方式已到极限。基于此,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亟须突破的时代考题。

因此,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是时代的选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之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也转向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实现是赓续性、突破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先进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体性运用

新质生产力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当代的主体性运用,可以从现实需求、理论实质与实践发展等方面进行把握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体性运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象与中国风范。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当代的主体性运用,可以从现实需求、理论实质与实践发展等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在现实需求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需要回应中国发展实际,以实践的方式把握生产力的本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深刻总结好我国过去发展高精尖技术的宝贵经验尤为重要,特别是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效能优势,以创新链安全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以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中的中国为生产力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场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延展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从理论实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载体,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通过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由此不难发现,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核心实质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主体性运用。

最后,从实践发展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譬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全而不细、多而不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大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以中国化的方式赓续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创造应对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25-02-19 1 1 成都日报 c145235.html 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关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