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以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举措,既是当下发展所需,也是未来大势所系。当下,成都正处在优势再造、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做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对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在激烈城市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创新策源引领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立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
坚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成都要主动顺应科学研究的大趋势,以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和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有组织地推进大院大所开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等基础研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着力打造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原创技术策源地。
坚持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都要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瞄准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低空经济、航空发动机等全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积极引导在蓉大院大所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争取形成更多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要加深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催生产业发展内驱力。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及时运用到产业上,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紧抓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这一关键点。成都要进一步健全精准识别高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龙头型、高成长型梯次培育体系,着重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群。
坚持找准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发展的耦合点。成都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组织效能,围绕西部中试中心建设这一目标定位,以完善“中试+”生态体系为抓手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渠道,充分发挥好成都科创生态岛建设的牵引作用,推动“中试+孵化+投资”一体贯通;瞄准重大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中试研发平台建设需求,鼓励市属国资平台公司、专业中试企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参与建设,多方发力培育一批“1到10”“10到100”的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三要加大资金要素全链条供给,强化财政金融服务支撑力。科技创新从原创突破到成果应用再到产业化发展,整个过程都需要漫长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在科创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特征相匹配的多层次资金支持。
持续构建差异化金融产品矩阵。成都要加速整合股权投资机构、银行、券商、保险资管机构、政府产业投资平台等多方机构资源,积极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Pre-IPO四个发展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创新“初创期科创信用贷”“快速成长接力贷”“创新积分贷”“科创上市贷”等多元化金融产品;要充分发挥科创接力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作用,壮大“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成长投资、并购投资等细分模式有效实现“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
持续创新财政支持模式。成都要加快编制科技中长期财政规划,坚持每年不低于一定比例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学科培育、项目安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与资金投入的一体化配置;要优化科技项目支持机制,探索以“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方式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四要加强科技人才引培力度,构筑人才新高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资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千军不如一帅。
持续打造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成都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立足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大装置等平台载体,面向国内外加快引进顶尖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要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战略急需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企业大学、产教联合培养等方式梯次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持续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成都要保持战略定力和非凡耐心,加速建立鼓励科创、容错纠错的激励机制,研究出台专门的科研人员尽职免责具体细则或工作指引,指导高校院所加快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营造有力有效的政策环境;要积极争取在蓉知名高校院所支持,围绕成都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作者系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