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幸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系统难题。理论上,关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逻辑与规律,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相关要素的协同配合,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形成育人合力,体现协同与一体化的内在理论契合。实践中,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和短板,破解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各管一段”、同一学段缺乏学科联动,以及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资源整合有限的现实问题,持续在不同学段、各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资源整合等方面多维度、立体式协同发力,统筹形成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递进式的思政课建设路径,持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
循序渐进,注重不同学段纵向协同。坚持用新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实现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螺旋式深化。由成都市教育工委组织的跨学段、跨区域思政课创新联合研讨机制,针对同一知识模块在不同学段教授的教学内容常态研讨,既保证知识在各学段得到普遍覆盖,又要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成都市金牛区建立由区委教育工委领导、8所联盟高校参与的思政教育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创建了“1+N”片区联盟教研网格单元,定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教学策略的不断革新。
思政引领,实现各类课程横向协同。不同学段内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的突出表现不同。完善学段内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发挥思政课引领作用,实现学段内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横向协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是关键,要解决好其他课程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成都市3年内选聘1000名优秀教师、党政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人才担任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享教师。
优化整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协同。成都市上线“蓉易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发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精心打造《大国方略的成都实践》《公园城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都实践》等特色课程,培育思政“金课”1000余节,100节思政课入选教育部精品课。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古蜀文化等城市资源,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实现思政课教育情景从教室到场馆,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教学方式的线上线下协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交流互通,强化校内校外联动协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校内课堂,而应用好社会资源,与地方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强化交流合作,将地方红色文化、城市体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为教学内容和案例素材融入思政课,形成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联动协同。成都的“思政课”,邀请大国工匠、奥运冠军、博物馆馆长、科幻作家以及学长学姐等30余位榜样力量,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问题研究”(20JDSZK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