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纵观整个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近一半。2024年,长江经济带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8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5.3%。无疑,这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想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要更强劲的推力,而沿江高铁将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早在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就提出,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联系,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
如今,随着一条条交通线的落成,区域协调发展打开了更多可能。
借好力
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在大湾区的5天时间里,成都举办了16场投资促进活动,签约3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265.72亿元,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氢能三大万亿级产业赛道,集中发布166个场景机会信息。
为何在成都布局?深圳梦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刘丹直言,“由于产业资源的限制,有些企业可能在成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易臻真强调的关键,“长江经济带亟须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现实中,“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互动故事和情谊联结从未停止。
去年11月,2024成都市文创业(数字文创)招商引智(上海)推介会上,7个优质文创项目签约落地成都,总投资近30亿元。
在此之前,在成都工业企业拓市场供需对接会——长三角经济圈专场活动上,8家成都企业与16家长三角地区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协议金额12.6亿元。
数字交通基础设施提供商臻识科技立足成都,已在上海设立分公司。公司总经理任鹏表示,“未来,臻识将继续打破地域限制,深化东西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融合的生态优势,加速推进我国数字交通的升级进程。”
在成都举办的川籍返乡企业家新春活动上,苏州三意集团董事长胥德云说道,“作为从四川走出去的企业家,我始终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希望在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园区设计开发运营、人才互通及产学研合作等领域与成都深化合作。”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拓展区际互动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近来,成都密集走进大湾区、长三角,可见互促互惠、携手发展的强烈信号。
“干”当头
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2025年仅过去了半个月,成都就来到大湾区,展现出了奋进拼搏、拥抱开放的城市姿态。”玉湖冷链副总裁、成都公司董事长王骏颇为感慨。
而在更早的时候,成都2025招商大幕已然拉开。
1月9日,新形势下招商工作会议上,成都宣布成立招商中心,同时发布首批15条、投资额近300亿元的项目信息。
“招商中心的核心职能,就是搭平台、抓项目,以园区建设为关键、以资本招商为路径、以生态构建为目标,为区(市)县和园区赋能。”成都市投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华说,这些核心职能的实现,需要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聚焦项目信息获取、招商渠道拓展、项目跟踪洽谈、促进签约落地等方面,实干实效推动项目招得来、落得下、运行好。
在提到拓展招商渠道时,成都招商中心副主任王莹表示,将进一步织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招商网络,并组建团队常态化在这些重点地区开展驻点招商。
创新组建招商中心之外,成都还有一套“组合拳”——
去年9月起,成都开始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0月,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提出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欲以“五大攻坚任务”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11月,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正式投运,以专业力量服务全市380多万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这次,成都再次“走出去”,以敏感敏锐、立说立行的姿态,努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最佳资源配置,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摄影 胥瑞可 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