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21日,成都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在18日举行的“携手长三角 共享新机遇”2025“投资成都”(长三角)投资合作推介会上,6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投资总额488.3亿元,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多个产业领域。
1个月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的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中,成都签约3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265.72亿元,涉及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
重大项目,始终是成都紧盯不放的关键词。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市委就将首场调研放在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与此同时,各区(市)县围绕项目均有动作。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未来,已在成都形成共识。
全国各地“项”前冲
一年之初,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一时间节点干的事,往往更为重要。
2月13日,四川省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295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1318亿元,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均为历年之最。
主会场成都,380个项目参加现场推进活动,计划总投资208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8.2亿元。
“超2000亿元投资规模的重大项目融入成都经济基本盘,将以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提升城市发展产业能级,以重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提升城市宜居配套水平,直接带动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其他城市,重大项目推进热潮掀起一浪又一浪——
北京,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已在春节前举行,160个重大项目集中推进开工,总投资超3400亿元。
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工作会议释放消息,2025年上海重大工程共安排正式项目186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400亿元,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广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公布了重大签约项目清单,共52个项目,总投资约1010亿元。
杭州,27个重大项目参加了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总投资29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4亿元。
作为有效投资的主要载体,重大项目被视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各地纷纷摆出“项”前冲的姿态,希望通过重大项目,全力冲刺“开门红”,跑出经济增长“加速度”。
重大项目的牵引力
重大项目,不仅要“大”,也要“重”。
初春时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性工程——成渝中线高铁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条292公里的高铁线路将成为成都、重庆两大城市间最顺直、最高效的直连通道。
这一幕,是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侧影。
省委研究支持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强调,与重庆共同谋划布局一批互惠程度高、辐射效应大的项目。在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第三次会议上,两地谋划形成了2024—2025年度合作项目事项清单,共50项。
成都正坚持清单化、项目化、可视化推动成渝双核联动联建走深走实,重大项目也正助力成都不断提升腹地支撑能级。
春节后,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立刻投入到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中。
这是四川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柔性面板生产基地,积极带动以柔性显示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成都市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今天的项目,明天的产业。如今,衡量一个项目好不好,不光要看其对扩大经济总量的直接效应,更要看能不能形成“滚雪球”效应,牵引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强化量质并重,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抓项目也是抓民生。2024年,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领域项目651个,全年完成投资892.13亿元。项目,已然成为构筑“成都式幸福”的重要抓手。民生项目的推进,与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紧密相连。
项目何以开花结果?
2024年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1个、4.9个百分点。过去一年,成都交出了一张还不错的固投成绩单。
今年如何干?成都的目标是——一手抓存量项目建设攻坚,一手抓增量项目招引储备。全力以赴推动投资稳定增长,确保全年投资增长5%、向5.5%以上奋斗。
但毋庸置疑,抓项目这条路上,不止一关要闯。
项目签约不等于项目落地,项目落地不等于项目建成,项目建成不等于项目结果。如何让项目落地、建成并结果?
成都的做法是——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开展“进解优促”工作,用好一揽子支持政策,靠前做好用地、用人、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承载有力、推进提速、建设安全。这其中,不得不提成都创新建设的“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调度平台”。
通过“线上”监测预警倒逼“线下”项目管理服务变革,聚焦项目问题,建立分级分类协调处置规范流程,严格48小时内预警响应、10个工作日协调处置进展反馈。这一典型做法,入选了四川2024年度改革典型案例。
聚焦一季度,成都提出,将按照“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工作思路,开展项目复工开工指标“日调度”,投资重点指标“周监测”,力争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投资增长6%以上,确保实现“开门红”。
截至目前,全市649个在建重点项目已实现100%复工,累计帮助1054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2.19万人。
聚焦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成都正坚持“项目为王”,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喆 刘泰山 李艳玲
摄影 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