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初,“杭州六小龙”出圈:
来自杭州的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宇树科技、深度求索6家企业,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掀起热潮,并引得全社会关注,被称为“杭州六小龙”。
民营企业、年轻企业、科技型企业……众多“热门”标签之下,这6家企业发展状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哪些?如何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产业创新的融合活力?“六小龙”的发展,又给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本期《锦观智库》采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姜荣春。
精彩
观点
1 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量产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标志和最终目标,关键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通技术、产业和需求形成闭环
2 全面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服务,也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持之以恒构建宜居宜业的友好城市,才能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
实现科技、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融合
锦观智库:“杭州六小龙”在蛇年春节集体爆红,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关注的焦点。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主创人员的教育经历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促进作用?
姜荣春:“杭州六小龙”的瞬时爆红可以视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草根创业者和企业家的集体亮相,预示着我国新一代科技型企业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及其潜藏的巨大创新能量、蓬勃力量和大国气象。
分析这6家企业,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都是由年轻科技人才近年创办的年轻企业、都处于新科技最前沿、都属于民营小微企业,特别的是都在杭州创业成功。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6户企业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融合。
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量产是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标志和最终目标,关键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通技术、产业和需求形成闭环,即找到适合落地的应用场景并降低成本,真正为客户创造和实现市场价值。以宇树科技为例,2023年其4足机器人占据全球69.8%的销量份额和40.65%的市场份额,业务范围覆盖全球5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预期2024年业绩将实现同比100%的增长。智能机器人技术并非宇树科技独有甚至也不是最先进的,但它展现了多场景应用能力,成功实现了商业化。显然,这与杭州起步于电商之城,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积累和沉淀有关。
高水平大学、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支持政策吸引大量高素质、多元化、异质性人才流入,为“杭州六小龙”的出现塑造了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主要创始人教育背景、专业分布和工作经历各异。既有浙江大学及其他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也有浙江理工等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专业背景以理工科为主,涵盖信息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图形学、机电与机械工程、医学工程、医疗仪器等,部分有英伟达和腾讯等大厂工作经历,也有大学教授和毕业生。
能够吸引和留住这些高素质、多元化、异质性人才在杭州创业,体现了杭州政府在识别和落实人才政策方面的精准和高效。如《黑神话:悟空》是在制作过程中从深圳搬迁到杭州的,曾得到杭州市动漫游戏专项资金支持,也受益于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锦观智库: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且实力雄厚。从“杭州六小龙”发展分析,如何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姜荣春: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转型,民营经济规模和实力持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提升至92%以上,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创新转型的重要引擎。如:华为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企业之一,新近DeepSeek的横空出世正在改写全球大模型乃至整个AI行业的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
自古以来,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基础和杭州发达的开放型经济,为民营小微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了便利。具备全球视野、拥抱开放文化是浙企天然基因,这使得“杭州六小龙”天生是全球化的。从一开始就立足全球寻找市场,大大提升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成功率和国际竞争力。
为此,需要我们全面科学认识和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尤其是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规律的调查研究,有效借鉴杭州经验,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细化具体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转型中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作出更大贡献。
城市发展的“一张蓝图”
锦观智库:从城市创新发展角度分析,“六小龙”出现在杭州,有何启示?
姜荣春:对“杭州六小龙”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提炼,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到底需要什么条件、有哪些内在规律等关键问题的认知。个人认为,这其中关键之处还在于城市发展必须要遵循“长期主义”,即“一张蓝图绘到底”。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前瞻布局与战略思维谋划城市未来发展愿景,并能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早在2003年浙江就提出“数字浙江”战略。此后,历届杭州政府长期坚持和推进“数字浙江”战略。2009年,成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2016年,成为首批“数字经济”城市,在“云栖大会”上提出“寻找下一个阿里”;2018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近年来,更是密集部署系列前瞻性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杭州六小龙”的集体出圈,意味着杭州在AI时代的创新竞赛中初步占据先机。但是,没有永远领先的城市,要想赢得持续竞争力,必须持续投资创新,保持动态发展能力。例如,近日杭州又提出“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市级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持之以恒构建宜居宜业的友好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一代年轻创业者不仅具备拼搏奋斗、持之以恒的企业家精神,也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服务,也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持之以恒构建宜居宜业的友好城市,才能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与同类城市相比,近些年杭州不仅留住了浙大、南大等大量本地和附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还从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乃至国外顶尖院校吸引了许多高水平、多元化人才流入,为“杭州六小龙”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基础,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除了天然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之外,从城市发展和营商环境看,杭州规模适中,生活和创业成本低;经济活跃,特别是数字经济基础好,创业气氛浓厚,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能够得到较好保障;政务服务水平高,“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特别是围绕衣食住行等制定了一系列有温度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融资环境好,必要时积极主动为创业者提供各类资金支持等。
三是全面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生态系统。进入AI时代,全球范围、各国之间、不同地区、城市和企业之间的科技竞争全面展开,日趋激烈,任何创新主体都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源于企业创新理论的资源基础说和知识基础说认为,要想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拓展各类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持续提升能力建设。因此,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是构建公正平等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开放生态,让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等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涌流,使企业平等接触各类新机会、新知识并保持敏感和动态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政策目标是在特定区域和空间汇聚各类创新要素、“促进集聚、制造相遇”并创造适宜条件使之发生良性化学反应,持续催生新物种、产生新成果,锻造创新基因,形成创新文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