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民
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后,《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票房还在上升。截至2月24日中午12时,《哪吒2》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37亿元,位列全球电影票房榜第8,距离第7名《蜘蛛侠:英雄无归》仅有4亿多元。从2019年《哪吒1》问世到今年《哪吒2》收获全球超高票房成绩背后,不仅显示了国产动画工业的崛起,更是成都数字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作为“成都造”的标杆作品,《哪吒2》的成功映射出成都以数字经济为引擎、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产业链协同为支撑的创新发展路径。
通过数字技术对本土文化进行解构与创新
从“巴蜀基因”到“全球叙事”。成都在文化产业的全球叙事中,始终强调将本土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叙事语言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文化元素不能过于简单地植入,而必须通过数字技术对本土文化进行解构与创新,使其成为跨越语言与地域壁垒的“世界性语言”。在《哪吒2》中,主创团队以“三星堆文明”为灵感原点,对角色与场景进行了深度数字化演绎。例如,影片中的“青铜结界兽”设计融合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兽面纹等特征,并通过动态捕捉技术与粒子渲染技术,赋予其机械与神秘感兼具的视觉表现,这一设计不仅在国内引发了文化共鸣,更被海外观众评价为“东方赛博美学的突破”;而“陈塘关”场景的构建依托三维与虚拟渲染技术,将川西民居的“穿斗”结构、青城山的云雾生态等进行了数字化复刻,使场景兼具地域辨识度与奇幻沉浸感。
在文化传播层面,《哪吒2》的海外发售增加了独特的“文化语义转换”过程,他们将诸如太乙真人所使用的四川话俚语、歇后语等方言,尽力转化为目标地区语言文化的等效表达,而不是以往影片所惯用的简单文字直译,这种方式既保留了原生情感的内核,又有效地消解了异域文化的隔阂。技术赋能的叙事策略,使影片在北美地区上映时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单厅票房纪录,再次验证了从地方文化到全球化表达的可能性。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荣”。近年来,通过《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成都对影视动漫创作、技术研发给予专项支持,以扶持本土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和集群式发展。此次参与《哪吒2》制作的多家本地企业都享受到了“梯度补贴”的政策,在基础制作、技术创新等多个环节,企业的生产成本均有所降低。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政府通过“十四五”规划构建“三横三纵”的政策体系,旨在打通“内容生产—技术研发—金融支撑”的横向链条,在纵向则布局了“IP孵化—跨媒介开发—全球化运营”的环节。《哪吒2》的第一出品方是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却吸引了成都本地与全国范围内超过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参与,形成了“人才奥运村”式的协作网络。这种生产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影片制作的周期,缩减了人员用工成本,未来将可能成为动画产业的标志性生产模式。
产业协同效应在IP开发上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如《哪吒2》与泡泡玛特合作推出的“天生羁绊”系列手办盲盒,上架仅两天便售罄,而在线上线下渠道均已呈现“一盒难求”,电影热度的持续也让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高涨。除此以外,其在文化旅游、数字藏品和游戏竞技等跨界领域,预计将继续创造超过50亿元的附加产值,例如,《哪吒2》与AG电竞合作的主题赛事,通过游戏内植入电影角色技能与外观皮肤,吸引超千万级别的玩家参与互动,相关直播流量也再创新高;赛事期间,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的LED巨幕同步播放电影与赛事画面,形成“线上竞技—线下观影—即时消费”的联动场景。不仅如此,四川文旅部门也将进一步把此类文化符号系统化开发,比如,宜宾市从2019年便开始以“哪吒文化之乡”为IP,打造哪吒民俗、文化体验馆等文旅项目,在今年《哪吒2》上映期间直接带动了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期增长近34%。这种“数字IP+实体消费”的闭环,使文化价值持续转化为经济增量,同时也标志着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已从单一内容生产,升级为驱动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
打造“文化资源—数字资产—全球IP”的闭环生态
作为西部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成都积极响应号召并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推动文化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型。此次爆火的《哪吒2》以中国传统神话为载体,在其视效、美术、场景渲染及角色配音等多个制作环节上均依托成都本土的墨境天合、炬煋文化等中小企业的数字技术支持,影片中超过80%的后期制作流程通过云计算与分布式协作完成。
而在成都高新区,目前已经打造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来聚集6000余家数字文创企业,形成从内容创作到技术输出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实现“十分钟”产业协作圈的数字文创集群。据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营收达1141亿元,相较于5年前《哪吒1》上映之时猛增达212.8%,再次印证了数字经济对文化生产力的释放效应。
因此,“哪吒”系列影片的成功是成都数字经济与文化自信协同迸发的必然结果,从“文脉四川”的数据聚合到“哪吒IP”的生态裂变,从高新区产业集群到国际市场的文化输出,成都正以创新实践重新定义“文化之都”的内涵。这一路径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更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方案。正如导演饺子所言:“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让每一帧画面都自带本土的基因。”这或许正是成都乃至四川省数字与文化产业最动人的注脚。
未来,成都在破解数字经济与文化协同的难点方面,需重点突破两大瓶颈:一是中小文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这类传统企业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研发资金不足和新型人才短缺等挑战,成都应加大数字文创产业基金的投入并优化其申报细则,为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扶持它们快速完成数字化进程。二是文化数据的确权与交易标准问题。目前在市场中仍然缺乏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导致数据资产的流通效率低下,为此,成都已经开始联合高校建立“文化数据实验室”,着力于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推动交易流程的逐渐规范化。
长远来看,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文化资源—数字资产—全球IP”的闭环生态,以《哪吒2》的海外布局为例,该片的发行覆盖北美、日韩等20余个地区,成为中国故事国际性表达的先锋。这一成功经验不仅展示出成都在该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与文化协同战略带来了可供复制的生动案例。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