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青白江区清泉镇居民张大姐将女儿送到学校后,步行15分钟抵达欧洲产业城一家智能装备企业的车间。换上工装,她熟练地检查起生产线的设备。“月薪5000多元,还能每天接送孩子,这样的‘神仙工作’以前想都不敢想!”张大姐的感慨道出了青白江区家门口就业暖心“幸福碗”服务的温暖底色。
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以“家门口微民生”稳就业实践为切口,通过建强就业服务矩阵、精准对接岗位供需、创新技能培训模式,推动居民群众端稳“幸福饭碗”。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帮助2200余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动态就业率达95%,“15分钟就业圈”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名片。
从“两难”到“双赢”
“一边是本地工厂缺工,一边是留守家庭盼归,过去总在‘挣钱’和‘顾家’间纠结。”清泉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回忆,2023年以前,镇里超六成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突出。如何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困局?青白江区将目光投向“家门口”。
2024年,清泉镇率先试点“15分钟就业服务圈”,整合欧洲产业城30余家企业的用工需求,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专职人员驻点服务,动态摸排群众就业意愿,精准匹配技术工、质检员等岗位。成都埃尔法焊割有限公司HR感慨,“单场招聘直接‘满员’,政府搭台让企业用工成本下降20%,生产线效率提升30%”。
据了解,清泉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服务零时差,2名专职人员驻点服务站,全程“保姆式”护航。运行以来,发布招聘信息600余条,举办专场招聘会12场,促成300余名群众“出家门进厂门”。曾在外地务工的张大姐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荐成为天马精密机械公司的质检员,“现在走路上下班,收入不比外面少,孩子也能自己照顾了。”
从“输血”到“造血”
就业稳,关键在技能。青白江区将“授人以渔”理念贯穿始终,构建“订单式培训+个性化指导”的全链条服务。
青白江区聚焦产业需求和培训意愿,通过“培训机构+企业+群众”“企业+职工”订单式模式,实现劳动力技能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在城厢镇天星社区就业服务站,45岁的居民陈先生刚完成收纳整理操作培训。“老师是企业派来的,教的全是实用技术!”陈先生说,培训期间每天还有50元生活补贴,结业后直接被推荐到公司上岗,月收入超过4000元。像他这样通过技能培训“逆袭”的居民群众,全区已有1200余人。
同时,青白江区还推出“1V1职场私教”服务,结合入户走访、返乡慰问座谈会,建立失业人员专属档案,从心理疏导到技能升级,“一人一策”量身定制。城厢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内,就业指导员正为一名居民制定求职计划:“我们先联系企业安排适应性岗位实习,再同步开展心理疏导。”该站通过“一人一策”帮扶,79人成功就业。
新推出的入职“保送服务”更是在试用期内安排专人跟踪,实时与企业沟通反馈,及时解答员工社保、医保等关键问题,有效提升员工稳定性。
从“单打”到“联动”
稳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青白江区建立“政府引导+国企联动+镇街协同”的多元供给体系,凝聚起全区合力。
据了解,青白江区属国企成都陆港智汇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整合环卫、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困难群众;区教育局推动学校后勤岗位向低收入家庭开放;区卫健局联合医院开发护工、导诊等灵活就业岗位。2024年,全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7名,发放社保补贴超200万元。民营企业同样成为生力军。在“进解优促”工作中,区人社局与120余家企业建立用工对接机制。“我们定期收到‘人才需求清单’,招工效率大幅提升!”玖龙智能包装公司人事经理介绍,企业新投产的智能车间一次性吸纳40名本地群众就业,人均月薪达6000元。政策激励更添动力。对吸纳困难群众就业的企业,青白江区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支持;对自主创业者提供最高20万元的贴息贷款。2024年,全区新增创业项目35个,带动就业200余人。
从“数据”到“故事”
自清泉镇就业服务站落地,这份“幸福成绩单”亮了,2200+精准摸排,动态追踪就业情况,“连心档案”精准摸排就业需求。800+对口推荐,技术工、质检员等热门岗位智能匹配,最快3天入职!300+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率飙升!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精细化的服务支撑。青白江区各镇(街道)将就业关爱纳入网格管理,网格员每月上门走访,动态更新“一人一档”。走进大弯街道灵活就业服务站,电子屏上滚动着夜市摊点、家政服务的“机会清单”。在清泉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档案柜里,500余份“连心档案”记录着群众技能水平、求职意向甚至通勤距离。“匹配岗位时,我们会优先考虑‘15分钟就业服务圈’内的企业。”就业指导员小张说。大同街道“青亲就业e站”则通过直播带岗、探岗视频等新形式,让求职者“云体验”工作环境,智慧赋能让服务更高效。2024年,线上平台服务超2万人次,推送岗位信息1.3万条。
后记
让幸福饭碗端得更稳
从清泉镇到全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青白江区用“小切口”托起“大民生”,书写着“稳就业、保民生”的温暖答卷。在这里,幸福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烟火日常。
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暖心“幸福碗”服务品牌建设,拓展“产业+就业”融合路径,实实在在地帮助更多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我们要让每一双手都能触摸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城市的温度。”
袁海燕/文 青白江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