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交出了2024年鼓舞人心的“成绩单”,也公布了2025年催人奋进的“任务书”。
对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报告不仅明确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强调了“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其中“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等表述尤为引人关注。特别是“投资于人”,更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成为今年的政策取向之一,不仅将民生事业置于突出位置,也带来了更多期待。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发展民生事业、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激活居民消费需求,也将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无论是“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还是“投资于人”,都既为了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无疑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秉持与生动践行。
从“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到“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再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到“发放育儿补贴”……细读政府工作报告,诸多安排部署都体现了这一政策取向,旨在以“投资于人”惠民生、以民生改善促发展,推动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与显著提升,但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还须对照清单不断补短板、提质量,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唯有如此,才能持续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高品质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
政策取向“大处”着墨、民生任务“小处”落笔,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实处”发力。要把会场内凝聚的共识转化为会场外拼搏的干劲,上下同心、同向同行,聚焦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提高政策举措的针对性、有效性,全力以赴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