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
踏着春天的脚步,全国进入两会时间。全国两会是汇聚民声、凝聚共识的窗口,更是奋楫前行、迎风跃升的起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成为这个春天里一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西部中心城市”,成都近年来位势能级不断进阶。站在高质量发展蓄势突破的关键节点,成都锚定“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效回应时代之问,在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新篇章。
即日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从春天出发 成都加速度》栏目,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座城市在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增强民生福祉等纬度的雄心与温度,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聆听成都与国家同频发展的澎湃脉动。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大任务,其中之一便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明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2024年是“新质生产力”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足以看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培育的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观点·聚焦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千行百业
今年伊始,随着DeepSeek、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火爆“出圈”,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深融合、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高频热词。
“我手机里就安装了众多AI应用工具,并且对比着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采访时说。当谈及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技术赋能农产品加工行业,他举例介绍道:“在成都智慧工厂里,AI视觉系统能自动识别鸡肉的品质等级,机械臂根据指令进行精准分割。这套系统把传统屠宰场的效率提升了3倍,不良品率从2%降到0.5%。以前凭经验判断的品质,现在交给算法来把关。”
不仅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同样受到关注。如何将大模型应用到医药研发和诊疗领域,是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福能关注的重点之一。“科技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还应该提高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耿福能建议,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人工智能数据模型助力医药研发,帮助提升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建立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如何破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看来,大力培养懂创新、懂产业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极为重要。他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他认为,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企业深度参与,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未来四川加强工程师人才培养,将成为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连线·成都创新创造一线
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DeepSeek公司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着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通过DeepSeek这类公司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创新性和包容性。”3月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娄勤俭如是告诉记者。其实,娄勤俭所提到的中国对科技发展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在成都创新创造一线也可窥见一斑。
沿着成都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来到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西部(成都)科学城环湖而立,一幅湖畔创新成林的科技画卷跃然呈现。走进湖畔旁的一座“岛”,足以看到成都如“热带雨林”般创新生态的一角。“从企业‘上岛’到科研攻关再到成果转化直至产品走向市场,‘岛’上链接着35个重大创新平台和27家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着金融、中试、孵化等链条完整的服务体系,犹如阳光雨露全程滋养着企业创新发展。”成都天投集团科创生态岛运营公司产业生态运营总监耿亮说。
距离成都科创生态岛100米开外,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坐落于此。踏入创新中心,工程师正忙碌于测试机器人的自主识别能力;双轮足机器人在练习攀爬技巧;农业机器人则精准地清理杂草……在这里,一项项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成都一直把科技创新引领摆在突出且重要的位置,‘创新驱动’也是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之一。”谈及科技创新生态,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看来,“创新性和包容性”是企业在蓉发展的实感。得益于这样的创新生态,一个个科技成果在成都创新一线持续涌现,在这里落地生“金”。
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城市定位,加快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之一。在刚结束的成都市两会上,成都明确,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更具带动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锚定未来,成都如何在活力涌动的春天向“新”出发,跑出“加速度”?“具体而言,我们将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拓宽成果转化通道、优化创新生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持续建强创新平台推进有组织的创新,加强供需对接推进有体系的撮合,实现有质效的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创新企业、科创平台的科技攻关力、人才集聚力、成果影响力,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