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06日

放大“五个效应” 推动数字文创高质量发展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今年春节以来,“成都造”动画电影《哪吒2》持续爆火,成为成都数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面向未来,要借势借力、乘势而上,充分发挥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和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催生更多像《哪吒》那样镌刻成都印记的现象级文化“爆款”,推动成都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文创名城。

在创新驱动中放大“溢出效应”

数字文创具有技术依赖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文化产业内容形式、传播方式、业态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牢牢把握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主动权主导权。

做实平台底座。建设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文创“云、网、端”基础设施,打通“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链条。依托成都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构建一体化智能计算生态体系,强化基础数据、计算能力和模型算法支撑。加快建设数字文创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做强技术研发。整合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等资源,加快数字创意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原创研发和集成应用,推出更多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数字创意产品,开展智能创作、辅助创排、复杂场景渲染等艺术创作领域的技术研究,加快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演出等体验互动与呈现技术研发。做活成果转化。优化数字文创成果供需对接与转化机制,支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面向社会开放的中试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数字文创领域科技咨询、技术评估、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服务机构,健全数字文创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助推更多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在叠加渗透中放大“衍生效应”

数字文创具有业态复合性,要在强化“物理集成”的基础上催生“化学反应”,推动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的融合创生,不断衍生新模式、新业态。

一方面,着力培育新型业态。积极创新线上演播、线上展览、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数字创意与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加强艺术衍生品、艺术授权产品开发生产,推动形成以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文化业态。深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另一方面,不断改造传统业态。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图书、报刊、电影等传统业态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化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图书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和创意设计等行业的应用,引导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创新,推进数字文创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及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在场景赋能中放大“穿透效应”

数字文创具有场景驱动性。要主动适应前沿技术应用突破,着力构建面向社会、触摸未来的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新产品新服务加速孕育、持续迭代。

营造体验场景。利用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和球(环)幕、智能感知等装备设备,发展在线式、沉浸式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依托四川名人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同步发展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形成可品、可触、可闻、可听、可观的场景体系,满足市民多元场景体验新需求。营造互动场景。创新数字电视、数字投影等“大屏”运用方式,开发适配移动终端等“小屏”的应用程序,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数字内容,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发展,开启数字文创叙事新时代。营造展示场景。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文博场馆、影剧院等文化教育设施,依托购物中心、城市广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建设数字化文化体验馆(厅),推动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导览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数字化文创展示园。

在供需平衡中放大“极化效应”

数字文创具有消费引爆性。要主动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积极创造需求、培育市场、引领行业,不断开辟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新空间。

丰富数字文化消费供给。借助AIGC、AR、VR、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内容采集,建设文化资源数据库、文艺创作题材库,选择适配的多元数字化表现方式,打造虚实交融、视角转换、角色互动、时空穿越的数字文创消费场景,不断增强应用场景“上新”能力。创新数字文化消费体验。积极培育XR体验馆、元宇宙主题乐园等消费业态,发展主题购物中心、全息情景营造、VR/AR交互娱乐、沉浸式影院、5G超高清赛场、数字光影艺术展、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数字经济创新服务和产品,以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互动艺术装置营造超现实体验空间,在黑科技驱动下丰富现实感知、拓展虚拟世界。优化数字文化消费环境。不断健全数字文化内容审查审核机制手段,建立完善数字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对数字文化消费全周期监管治理,支持运用前沿技术提高监管质效,更好保护数字文化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原创内容和版权交易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安全和隐私,营造清朗的数字文化消费环境。

在开放合作中放大“联动效应”

数字文创具有市场全球性。数字文创形态多元、受众广泛、传播迅速,日益成为加强贸易开放合作、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数字文创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坚定不移“走出去”,结合打造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互动,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海外年轻用户喜爱的产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发展数字文创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优质数字文创产品和服务出海。要全力以赴“请进来”,以举办成都世运会为重要契机,高水平办好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音乐金钟奖、金熊猫奖、“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等活动,依托自贸试验区、国别合作、综合保税区等载体和友城领事资源,统筹运用国际经贸活动、国际展会论坛、民间交流平台等资源,加快引进具有全球视野和品牌运作能力的国际知名商业运营企业,增强对全球高端数字文创要素资源的集聚运筹能力,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唐松)

--> 2025-03-06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1 1 成都日报 c145973.html 1 放大“五个效应” 推动数字文创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