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06日

进一步丰富生态价值转换途径

□潘方勇

生态价值转换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路径,更是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约束的必然选择。刚刚结束的成都市两会,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其中之一就是“聚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明确提出要“丰富生态价值转换途径”。就城市发展现实而言,成都平原历经数千年农耕文明积淀形成的“田城相映”空间格局,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价值潜力大。如何进一步丰富生态价值转换途径,通过价值转换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重构,推动生态本底转化为发展动能,是推进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考量的关键。

推动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

促进生态资源产业化

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引流聚人的优势,聚焦户外消费、品质消费需求,积极推动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探索创新“绿道+”“蓝网+”“公园+”“林盘+”等模式,推动文商农旅体融合发展,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换。比如,在“绿道+”领域,重点在前期探索建设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绿道+场景营造”,打造更多如“绿道+夜市”“绿道+美食”“绿道+文旅IP”等消费场景,引领消费时尚,促进产业发展。在“林盘+”领域,因地制宜探索“林子+院子”“森林+民宿”未来森林社区等消费场景,有效促进成都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转换。

塑造区域公用品牌

赋能生态产品持续增值

区域公用品牌不仅是生态产品品质的象征,更是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保障。结合成都实际,应加强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生态产品源头的高品质,巩固“天府源”等重点区域公用品牌优势。同时,充分挖掘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将文化元素融入生态产品品牌建设中,以都江堰猕猴桃为例,可进一步挖掘古堰农耕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辨识度。另外,要建立健全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成都生态产品。

借力生态资源正外部性

探索打造新型产业园区

从经济学理论的外部性原理来看,良好的生态本底能产生显著的正外部性。优质的自然环境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等,不仅能提升园区内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入驻,还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型企业集聚效应。叠加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办公时空距离约束减弱,良好的生态本底在打造新型产业园区中的优势更加凸显。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机遇,利用成都丰富的生态资源,探索打造诸如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等类型的新型产业园区,在更深层次推进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大范围释放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完善生态权益交易机制

推进生态资产证券化

生态权益交易机制是对生态资源稀缺性和价值的市场确认,通过明晰生态权益的产权,让市场在生态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成都在生态权益交易机制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交易品种有限、市场活跃度不足、配套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应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除碳汇交易外,积极开展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拓宽生态权益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生态权益交易,提高市场活跃度,并强化科技支撑,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探索设立“绿道银行”“生态账户”等,为生态项目融资提供新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加大对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项目的资金支持。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副研究员)

--> 2025-03-06 潘方勇 1 1 成都日报 c145975.html 1 进一步丰富生态价值转换途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