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进入攻坚之年,2024年成都市卫健委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年度答卷:新增三甲医疗机构3家,1485个村卫生室达到3A及以上标准,依托120网络医院新增延伸急救网点4个,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达2000家……这些跃动数字的背后,展现出的是蓉城市民触手可及的“健康获得感”。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
新增三甲医疗机构3家
2024年,成都市卫健委出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七个一”发展目标工作方案等,全市新增三甲医疗机构3家、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7家公立医院被确定为全省法治医院建设重点单位。
在全国率先明确“紧密型”标准并制定紧密型医联体规范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分层分级组建各类医联体共146个,建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个、县域医共体20个。全域统筹打造双向转诊信息化功能平台,探索将不低于10%的门诊号源及住院床位优先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及以上标准。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42个,1485个村卫生室达到3A及以上标准。
11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部署应用国家前置软件,多点触发、反应快速、权威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健全。强化医防融合推动316家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打造5个慢病专病防治中心。
建立综合救治、烧伤、创伤、中毒等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全面优化提升120急救系统,智慧急救信息平台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规划两批“平急两用”医疗应急服务点项目26个,依托120网络医院新增延伸急救网点4个。完成成渝间、军地间、血站与浆站间、血站与市级直属医疗机构间采供血信息互联互通。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94.56%
智慧医疗场景建成扩面
2024年,成都为29.25万名、30.29万名适龄妇女免费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建成健康企业29家。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分别达139家、3.4万余张,119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建设率达94.56%。6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民生项目接种19.92万剂次。
认定普惠机构420家、普惠托位2.6万个。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达2000家、总托位数达10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4.7个。新增三甲妇幼保健机构2家。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由4种扩展至52种。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104.85万剂次。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57/10万、1.62‰。
就医“一卡通”、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信用就医、“一次挂号管三天”等智慧服务场景,分别在70、131、18、194家医疗卫生机构上线。
获批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市14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在国考中得分上升,全市中医医疗机构37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2个科室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数量均位居全国第四。
14个高端诊疗招引项目转化落地
传统中医药创新发展
在医美领域,去年,成都持续发布“大学路11号”指数、10个团体标准等,印发高端诊疗产业图谱(2024版),2024年遴选“链主”企业4家、领军人才3人,全年总产值预计超100亿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2024年,成都招引非政府办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32个,预计总投资达313.14亿元,推动14个高端诊疗招引项目转化落地。开展“进园挖宝”活动20场,促成合作签约9项、合作意向30余项,合同金额1700余万元。收集重点企业(机构)问题诉求818条,协调解决完成747条,对560家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职业健康技术帮扶,企业满意率100%。
除此之外,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优化药品进院流程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实施1类新药挂网后1周内医疗机构召开药事会,解决医药企业生产药品“进院慢”和“进院难”的问题。制定的《中医药——川芎》成为全省首个中药国际标准,川芎现代农业园产值超10亿元。天府中药城聚集中医药健康企业287家、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获评“全国中医药最具活力园区”。打造公园城市“中医药表达”点位6个,创新发展“中医药+康养+文旅”新业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瑰玮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