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她,曾在互联网公司编写商业代码,却始终难忘儿时对警徽的向往。2020年通过省考入警后,一头扎进了智慧警务当中,一项项创新,破解了困扰基层警务的一道道难题。
3月7日,记者来到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情指中心,采访了这位智慧警务先锋——女警刘聪。
“辖区警情多的派出所与管辖面积广的派出所,哪个更急需补充警力?”刘聪首创的警务工作量计算模型,破解了困扰基层多年的“体感难题”,让警务效能量化实践迈出了从0到1的关键一步。
构建模型的起点,是一张白纸,缺乏公安领域的现成公式和可供直接参考的资料。要把基层派出所形态迥异的勤务装进同一把“数据尺子”,刘聪必须啃下3块硬骨头:指标必须全警通用,能科学反映不同区域治安特点,且可转化为精确数据。在翻阅几十篇跨学科文献,深入研究其他领域的量化方法后,她带着笔记本扎进刑侦、大保、情指等多个警种部门,在成堆的案卷与系统日志中,对众多指标进行筛选和论证。
验证算法科学性,刘聪抱着一摞数据登门求教市局科信处数学博士。两人耗时一周逐条推演公式逻辑,当“方法论科学且适配公安业务”的结论得出时,她将建模重心转向代码化转型。摒弃手工计算与Excel表格,刘聪选择用代码封装算法。“手工算3三天的工作量,代码3秒就能完成,还能避免人为误差。”
2023年,这套模型被写入市局警力配置白皮书,为警力的动态调整和科学分配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刘聪能快速把我们的业务需求转成技术逻辑,打破业务逻辑与技术实现之间的隔阂。”与刘聪搭档的情报研判民警感慨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