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如何创新育人模式,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成为四川省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曾勇思考的方向。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魂,但关键和落脚点应该是生产力。曾勇认为,应将科技创新与产业有机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实际的生产力。
曾勇进而解释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政产学研相结合,非营利性地进行应用科学研究。当下,学校、科研机构实验室的成果无法转化成产品,主要因为没经过中试、熟化、工程化的过程,但除了央企、华为等有很强研发能力的企业,一般中小企业接不住高校的科研成果。
基于此,曾勇表示,希望能加快中试平台建设,努力缩小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鸿沟,破除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堵点。
同时,探索建立“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包括工程化熟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模式,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天使资金、创投基金、投贷联动、金融科技等方式撬动和吸引多元化投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陈秋妤 摄影 胥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