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促进产教深层次融合
2、实施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
3、对于前沿引领性、颠覆性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和初创企业,可视实际情况“以先投后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编者按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这其中,建强人才支撑体系,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内容。如何解决供需错配、高端短缺等人才培育过程中的这些具体问题,又如何打破创新枷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期《锦观智库》专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学明。
如何解决“供需错配”?
锦观智库: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日前宇树科技的一场招聘会上,招聘人员直接拉着候选人聊项目:做过什么机器人课题、代码优化能到什么程度?网友对此盛赞称“专业对口和真才实学才是硬通货”。那么,在推进教育发展和人才培育过程中,如何解决“供需错配”,让学科与产业精准对接?
李学明:人才支撑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优化。要坚持按需培养,着力优化人才培养学科结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过程中,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之间存在差距,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日益脱节,培养结构与就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存在错配现象。应坚持目标导向,结合战略产业需求和重点企业需要,在国家倡导发展的工程领域,有针对性地调整高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构建起“选育管用”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注重多层面整合配置资源,要在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教深层次融合。充分发挥用人企业主体作用,推动科学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有机融入企业人才工作体系;实施业务和成长“双导师”制度,建立以积累工程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基层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职普融通,不断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着力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探索把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融通,把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融通,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推动知识图谱向技能图谱的全面转化、传统知识传授到综合技能培养的彻底转向,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技能培训“大改革”。
如何破解“高端短缺”?
锦观智库:高端人才短缺,在一些重点项目、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关键技术等领域一直存在。多个城市也推出了针对高端人才引育的特殊政策等。那么,我们如何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破解“高端短缺”?
李学明:一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瞄准解“燃眉之急”聚集高精尖缺人才。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划”,重点围绕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以推动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聚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上海市实施“白玉兰”人才计划先导产业引才专项。结合重点领域引才形势变化,聚焦先导产业关键核心环节和“卡脖子”领域,实施白玉兰人才计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海外引才专项,在人才计划中进一步放宽申报资格条件,赋予重点用人单位海外引才“直通车”自主认定权。
二是积极推进政策创新,为顶尖人才量身打造特殊支持政策。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开放理念,统筹海外引才计划、海外人才政策、海外人才服务,实施顶尖人才项目,全力推进顶尖人才主动寻聘工作,实施“一人一策”引才方式。实施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人财物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探索建立顶尖人才有效整合资金、设备、人才等资源的新型科研机制。健全“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全周期服务机制,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闭环。
三是精准构筑特色平台,多措并举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坚持发挥民间力量、市场机构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作用,不断拓展“高精尖缺”人才柔性引进方式。通过人才论坛和人才创新创业赛会等活动,支持用人单位变“被动等人才上门”为“主动精准猎用”人才智力成果。推行“周末科学家”活动,有效缓解“高精尖缺”人才短缺问题。充分发挥海外站点、中介机构、专家荐才、学术网络等柔性引才作用,更好发挥人才比较优势,变人才竞争为资源共享,有效激发人才积极性。
如何打破“创新枷锁”?
锦观智库:推动科技成果从“‘躺’在实验室”转为“‘走’入生产线”,这是当前众多城市发展的共识,也均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予以支持。那么,如何为科技成果转化赋权,如何引入市场化定价机制进行再分配,并以此来打破“创新枷锁”,重构人才激励机制?
李学明: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赋予人才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寻科技成果从“‘躺’在实验室”转为“‘走’入生产线”。对于前沿引领性、颠覆性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和初创企业,可视实际情况“以先投后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引入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用人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加大人才科研绩效激励力度,提高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注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人才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较好地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建立容错机制,试行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结合重大项目、重大任务完成情况,重点考核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成果。构建人才有效竞争、末位淘汰的正常退出机制,对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探索试行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免责范围、免责方式、负面清单等事项,消除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顾虑,形成符合人才发展实际的尽职免责制度。
如何消除“后顾之忧”?
锦观智库: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是建强人才支撑的关键。只有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一个良好的生活需求环境,才能让人才“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那么,如何进一步夯实基础环境支撑,消除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李学明:聚焦科技创新要素,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聚焦科技创新所需的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为人才提供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一件事”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涵盖孵化育成、评估认定、转移交易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系统。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人才险”。在住房、教育、医疗、休假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保障,解决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优化简化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居留手续,为人才在华发展提供便利。搭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外籍人才来华从事科研、创新创业等活动所需签证许可的远程、在线申请办理。加快推动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合一”,压缩联办时限。建立外籍人才信息共享和联审联检机制,持续推进数据共享集成,实现工作许可、签证、居留、商事注册、社会保险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和联审联检。
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打造“类海外”创新创业环境。以“多元融合、开放共享、创新驱动”为核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参与”的方式,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瞄准解决国际人才工作和生活需求,建设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客厅、国际学校、国际人才诊疗中心、国际人才公园等生活服务设施,落地创新创业平台,高标准举办国际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沈妍辉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