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是指将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除了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可穿戴设备等具有交互性的硬件也是具身智能落地的重要载体。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
■具身智能在消费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除了陪伴机器人,还可以在家庭安防、教育、娱乐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让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
■未来10年,包括物理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在内的机器人,有望从工厂和社会各个角落走进家庭,成为每个人的管家、朋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备受瞩目,它被认为是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
具身智能
有哪些应用?
对具身智能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大模型感知世界的方法还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理解,下一步要往有物理世界感知能力和探知能力进化,这样一来,具身智能就不仅能在虚拟空间里做规划交流,也能在物理世界交互。”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
作为聚焦人工智能原始技术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研发具身智能“一脑多体”的具身大模型。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介绍,研究院正在布局原生统一多模态大模型的研发,并积极联合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具身智能创新平台,促进具身智能创新生态以及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撑具身智能技术产业化。
具身智能的发展,使得AI陪伴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代正快速到来。“我最看好养老机器人。”周鸿祎说,面临未来养老护工紧缺的形势,人形机器人的作用将逐渐凸显。此外,具身智能在消费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除了陪伴机器人,还可以在家庭安防、教育、娱乐等多个场景发挥作用,让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
具身智能
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正在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围绕具身智能这一发展的关键词,北京刚刚发布未来三年的具身智能发展“施工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刘卫华说,北京将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大模型、“小脑”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预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
“未来10年,包括物理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在内的机器人,有望从工厂和社会各个角落走进家庭,成为每个人的管家、朋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表示,这一趋势不仅会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会使社会结构、就业模式和经济体系产生变化。
“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元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研究了二十多年机器人,她对近年来机器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展感到兴奋。她说:“相信在政策强力支持下,我国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飞速发展。再过10-15年,我们很多人都能拥有人形机器人‘助手’。”
延伸阅读:
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覆盖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的各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注册资本共计64445.57亿元,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呈稳健上扬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5.6万套,同比增长14.2%。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中国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制造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10年间增长近19倍,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三。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佟璐 张漫子) 综合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