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10日

唐代女子的发髻密码

唐代《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的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唐代《宫乐图》,是研究唐朝服饰、发饰、社会习俗的重要史料。

《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局部),描绘了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图中人物的“倭堕髻”十分明显。

唐代绢本《仕女图》,展现了仕女的生活情调和社会的繁荣,从画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唐代女性的发髻特点。

谢天开

古代女性之美,半在服饰,另一半则在样式各异的发型。盘于头顶或脑后的发型,称作髻,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云:“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发髻伴随古代女性的一生,具有文化上的深厚意蕴。古代文献里常有以发髻描述美丽动人的诗句,如曹植《洛神赋》里的“云髻峨峨”,欧阳修《南歌子》里的“凤髻金泥带”。

唐代社会繁荣,唐朝妇女也开始逐渐追求更高的发髻、更加丰富的形式。大唐女性的发髻,或为风从大漠边地来;或为风自宫中起。唐代女子盘发挽髻,将一头长长的青丝绕来绕去弄出许多旖旎风光,时尚风流,古今迥异。

高髻

高髻,虽在汉代出现,却在唐代普及。

据沈从文先生研究:“唐代妇女发髻,初唐稍后,身份较高的贵族妇女已一变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

当时社会女性高髻流行,甚至引起唐太宗李世民与近臣、历史学家令狐德棻有过一番争论:

帝尝问:“丈夫冠,妇人髻,比高大,何邪?”

德棻对曰:“冠髻在首,君之象也。晋之将亡,君弱臣强,故江左士女,衣小而裳大。宋武帝受命,君德尊严,衣裳随亦变改,此近事验也。”

《新唐书》卷一百二的记述,说明了发饰的呈现,与社会的变迁相关。令狐德棻将饮食男女的冠髻与社会状态相结合,暗指高大的冠髻与盛大的社会气象相关,当然深讨帝王的欢心。然而,这实际上是唐代女性社会阶层与身份的象征。

既然高髻流行得到皇家的首肯,高髻也从长安宫中流行于四方民间。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有云: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万楚《茱萸女》云: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裾。

并且,还从长安首善之区流行到大漠边塞。

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有述:

城头月出星满天,曲房置酒张锦筵。

美人红妆色正鲜,侧重高髻插金钗。

高髻成为社会审美的时尚,陆龟蒙《古态》记述了在高髻流行的过程中女性心态的转变:

古态日渐薄,新妆心更劳。

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高髻作用既增加了女子的高度,也引导观者将目光投射在女子面容。

因此,男子有高冠,女子有高髻。此为古代高、富、帅的审美趋向。

斜髻

歪斜,为发髻风骚、俏皮的姿态。

风行于唐代的“倭堕髻”,源于汉代的“堕马髻”,共同特色为髻梳得高且歪向一侧。

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有句:

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

从来不堕马,故遣髻鬟斜。

唐代女子多有胡风胡俗,喜好骑马出游。并且在出游时,喜爱将发式梳妆或为实心的“倭堕髻”,或为空心的“堕马髻”。

不管怎样,在马蹄嗒嗒作响的行进之间,总是惹人注目的。

女子梳妆侧在一边的高高的发髻,不仅呈现出一种不对称之美,而且也让白皙脖颈亮了出来,成为一种暗地的妖娆:

雪发羞垂倭堕鬟,绣囊畏并茱萸结。

——司空曙《长林令卫象饧丝结歌》

扇掩将雏曲,钗承堕马鬟。

——姚崇《句》

并且,又为俏皮的美感:

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

——李颀《缓歌行》

再为慵懒的随意:

宝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计景先《折柳篇》

这样诱人的韵致,看似随意,实际上是精心刻意而为的,就连服饰的搭配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如果,女人梳妆这样斜在一侧的发式,再有轻曼的音乐回环,那定另有一番风致:

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呙堕髻如云。

——白居易《寄微之》

如今,我们依旧能从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直观欣赏唐代女子倭堕髻。女子的高头大马骑游与倭马髻的风流歪斜俏丽,显然为西域胡风胡俗的影响,风从边地来,边地影响长安。

义髻

事实上,唐代如此的高髻,需要多么茂密的头发。如果没有自然生长,那怎么办?自然就需要假发的装饰。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到开元、天宝年间,则因流行假发义髻,更显得蓬蓬松松。”

大唐自贞观之治始,经过武则天时代之后,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繁荣的同时,唐朝妇女也开始逐渐追求更高的发髻,其形式也日益丰富,唐朝的女性物质文化史便进入“蓬松义髻”的时代。

《新唐书·五行志一》记载: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替步摇钗,拎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

显然,“假鬓”“义髻”,也就是假发。佩戴假发是为了头上可以装饰更多的首饰,以与服装形成一种雍容华贵搭配。整个大唐帝国从宫廷至民间开始竞相追求富贵奢靡的生活,贵族妇女们在衣着上追求小袖、长裙、蓬蓬松松的高髻。随着戴假发、梳高髻,插头饰渐为一种社会时尚。对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贵妇的形象,人们如今依旧能够从传世的《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敦煌壁画仔细观赏。

罗虬《比红儿诗》有句:

几抛云髻恨金墉,泪洗花颤百战中。

杜牧《为人题赠二首》有句:

兰径飞蝴蝶,筠笼语翠襟。

和簪抛凤髻,将泪入鸳衾。

这里的“抛”,便是“抛掉”“取下”“卸妆”的意思。

反过来说明作为审美的道具,“假鬓”“义髻”的佩戴,对于每个女人也是一种“累”,一种要风度不管重量的行为。可以视为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代面”或“假面具”,亦如今日的高跟鞋。

贡发

妇人发绕头,以彩及珠为饰,发甚长美。

——《旧唐书·东夷列传·新罗传》

妇长襦,见人必跪,则以手据地为恭。不粉黛,率美发以缭首,以珠彩饰之。

——《新唐书·东夷列传·新罗传》

新罗国在唐太宗贞观五年曾向唐朝献过女乐,除了女乐人本身的美丽之外,史书还特别强调了其头发之美。“贞观五年,遣使献女乐二人,皆鬓发美色”。

关于新罗女性秀发的品质,在唐的前朝也有记述。车频《秦书》:“苻坚十八年,新罗国献美女,国在百济东,其人多美发,发长丈余”。

根据《三国史记》和中国历代正史记载可知,南北朝期间,百济、新罗、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三方争斗不已,在隋末唐兴之初,新罗在争斗中渐处于相对劣势,转而寻求与中原皇朝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以期获助于大国。唐朝建立之初,新罗即以朝贡、朝请、派遣宿卫、奉请正朔等形式,与之建立了藩属关系。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未竟全功。此后,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伐高句丽凡七次,最终镇抚之。

在灭亡高句丽过程中,应新罗之请,同时也是出于战略的需要,唐朝于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与新罗联手先行灭掉百济。

此后,吐蕃的兴起,使唐朝将战略重心再次西移。薛仁贵赴西北作战失利后,唐朝更是以西北战局为重,逐渐减弱、放弃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从而在朝鲜半岛上成就了新罗的统一,在中国东北地区有渤海的兴起。对此,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曾言:“唐代之中国连接新罗,制服百济,藉以攻克高丽,而国力分于西北吐蕃之劲敌,中亦不能自有,转以为新罗强大之资,此实当日所不及料,因为后来数百年世局转扳之枢纽也。”

新罗先借唐之力而强大,后又乘唐之虚统一朝鲜半岛。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与唐时有矛盾摩擦发生,但终唐一世,始终以藩属国自居,朝贡不绝。

根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的记载,有唐一代,新罗遣使入唐近百次,就内容而言,包括贺正、朝贡、朝请、献方物、求援、请罪、遣宿卫、遣留学生等多种形式,其中,朝贡和献方物所占比例最大。

仅在唐玄宗开元期间,新罗贡发三次,除开元十一年那次仅记为“美髦”,也即“上好的假发”外,其他两次均记为头发,且有明确的重量。开元十八年和开元三十三年,新罗两次贡发计180两。

又曾在唐穆宗咸通十年,从新罗一次入贡“四尺五寸头发百五十两”“三尺五寸头发三百两”。

根据传世唐尺,结合文献记载,研究者一般将唐尺的长度比定在今天的30厘米左右。姑且以30厘米计,则文中的四尺五寸、三尺五寸分别相当于今天的135厘米和105厘米。按人正常一月长发一厘米计,一头105厘米长的头发需要生长九年,而一头135厘米长的头发则需生长十一年。

如此质地的头发一次进贡四百余两,新罗此项不谓不难,而唐宫之需不谓不多。

还有新罗国使臣向唐军主帅直接赠送的记载,唐高宗龙朔二年:新罗派遣向前线运粮的金庾信向唐朝东征主帅苏定方赠“头发三十两”。

可以推测,新罗为长安唐宫假发来源的主要供应国。仅就《三国史记》所明确记载,新罗即向唐进贡头发630两,则其实际贡发数量应不限于此。

发丝虽细,却力引千钧,一端拉动着时尚与风俗,一端拉动着外交与征战。

狭长的新罗与辽阔的大唐之间,细若游丝的头发竟然牵连出一条若隐若现的历史脉络。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5-03-10 1 1 成都日报 c146121.html 1 唐代女子的发髻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