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聪明”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自动化设备精准配料炒制、机器人多料包投放包装、自动化立体仓储、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等高科技生产方式让大家应接不暇。3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工厂看到,偌大的车间内鲜有工人的身影,整个生产过程均由机器人(机械臂)和自动化设备完成。
作为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头部企业,天味食品是火锅底料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之一,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产品更是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天味食品副董事长唐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随着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的扩大,今年公司将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持续深耕,以“智”造美味,推动成都舌尖上的产业更有滋味。
以“智”造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传统中餐及复合调味料生产依赖人员的操作经验,产品品质难统一。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依赖传统人工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带来污染风险。”在唐璐看来,智慧工厂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流程,由系统精准控制,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确保产品品质稳定。
智慧工厂建设,让天味食品实现了领先行业平均3—5年的智能化系统布局。唐璐表示,在生产效率上,通过建设5条智能生产线,产能提升超2倍,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上,智能化生产精准控制生产环节,标准化作业推动产品质量稳定提升。“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全流程自动化制造和100%数字化管控,推动人均效能提升超6倍。”
加大海外市场开拓
“两条腿”走路
出海,是近年来成都经济的热词之一。202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去年,成都开展“蓉品出川”“蓉品出海”市场拓展行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1位。
在成都,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唐璐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外贸出口同比大幅增长近50%,而今年仅一季度就实现70%的增长,今年公司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眼下,春风下的成都,瞄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方向发力,一批绿色食品产业链企业正着眼未来、加快在蓉布局。比如在新津的成都银鹭生产车间,投资近1900万元新建的纯净水生产线全面投产,新产品正陆续投放市场。生产负责人何远坤表示,“每小时5.3万瓶的产能,全国领先,预计今年总产能提升20%。”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孟浩
受访单位供图
企业连线
海底捞集团党委书记郝军:
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14.91亿元,同比增长13.8%;核心经营利润达27.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0%,收入与核心经营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营收与核心经营利润双增之外,海底捞翻台率也取得新突破。
成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是“高效、精准、温暖”。尤其是近年来,政府秉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出台了一系列面向餐饮行业的惠企
政策。高效的举措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政策找企业”所蕴含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