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科创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在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用巨大。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科创资源丰富,拥有65所高等院校、110万名在校大学生、146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5万家)。高水平建好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协同,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等,推动成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主平台”
成都要完善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沿途下蛋”机制,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校企联合实验室等衍生转化平台,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载体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要素、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打破传统科研体系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将技术、人才、资本、环境等创新要素纳入统一配置框架,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坚堡垒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先手。在基础研究阶段,依托高水平科研机构实现知识积累;在技术攻关阶段,通过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载体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在产业化阶段,借助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等平台实现技术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这一过程形成了“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反哺学科发展”的螺旋上升机制。
成都围绕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持续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汇聚了国家级创新平台146个,不断优化城市创新生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创新动能。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成都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基因活跃的优势,完善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沿途下蛋”机制,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校企联合实验室等衍生转化平台,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
组建核心技术攻坚“主力军”
成都应根据重大战略需求,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与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全链条精准配套服务,壮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属性,其研发突破并非一个创新型企业能够承担,核心技术攻关需要依托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创新联合体。高能级科创平台在此过程中扮演着组织协调者与资源整合者的双重角色,通过搭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跨越科技创新过程中常见的“魔川”(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死谷”(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和“达尔文海”(从商业化到产业化),是新型举国体制的组织载体,破解了传统模式下产学研脱节的难题。其中,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明确技术攻关方向并提供政策保障,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提出技术需求并主导研发进程,科研机构聚焦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金融机构通过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成都持续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产学研协作创新共同体,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下一步,成都应根据重大战略需求,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与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全链条精准配套服务,联合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聚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和高校院所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深化梯次培育体系,壮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一流创新生态。
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
成都应聚焦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充分利用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磁场效应,探索由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联建学科、人才共用、成果共享,服务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前瞻性布局与规则主导,精准洞察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创新主体参与未来产业的价值共创。这种生态化布局不仅提升了技术吸收能力,更形成了“技术创新—标准推广—生态扩张”的良性循环,此过程的本质是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技术创新瓶颈,凭借自身在技术研发、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利用标准制定重构全球价值链分配格局,最终以技术主导权和标准制定权提升话语权,使我国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生态塑造者,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塑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主导地位的科技竞争力。
成都积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创新企业、科创平台的科技攻关力和人才集聚力,《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成都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下一步,成都应聚焦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充分利用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磁场效应,加快引育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集聚高校资源支持研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充分激发核心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探索由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联建学科、人才共用、成果共享,服务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先机。
高能级科创平台的三重战略价值,本质上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逻辑。其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平台”,通过整合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作为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力军”,通过组织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作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通过规则重构重塑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成都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贯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强支撑。(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