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一直是摆在企业与高校间的一道鸿沟。如何进一步破解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难题?3月18日,院士、专家走进成都产业园区聊“解法”。
院士专家走进园区
面对面聊“解法”
在对接活动前,院士、专家先后走进了成都卡诺普与成都三方电气有限公司,针对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让工业机器人更加聪明?”“高校创新人才可否为企业在产业端的创新赋能?”……座谈会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企业代表纷纷提出自己遇到的“痛点”问题。
“成都是一个创新人才集聚的城市,但人才需要为企业所用,为产业发展赋能。”面对企业提出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特别强调了高水平科技人才在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他看来,企业自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高校和企业要频繁地相互接触,且开展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创新攻关,破解产业创新难题。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张葛祥看来,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其实可以由高校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完成。“我们此前与深圳的一家机器人企业合作,开展了一个关于电力巡检机器人的项目,不仅承担了多个科技项目,还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张葛祥用一个生动例子证明,校企间的创新合作其实是一种共赢的“双向奔赴”。
让企业高校长期合作
破题产业创新融合
“我们做科研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前沿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应该拉近产业与创新的距离。高校做创新的人才能知道产业一线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创新,精准地为企业、产业创新赋能。”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方辉的一席话获得在场的企业代表一致点赞。
来自卡诺普的朱路生十分赞同这一点。在他看来,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是破题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一环。“成都拥有众多高校院所和高端智力资源,将前沿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他表示,产学研融合发展需要战略性和长期性,这样的有效合作才可以解决机器人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制造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
朱路生透露道,接下来卡诺普将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与高校联合开展前沿探索和技术攻关,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