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19日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何立胜 杨志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那么,为何要“投资于人”,怎么“投资于人”?

为何要“投资于人”?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是社会发展关系中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是深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历史动态进程之中的实践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于人就是把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民生领域,如育幼、养老、教育、健康保障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满足人的发展所需。

投资于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投资于人就要着眼出生托育、教育成长、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等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需要,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体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结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要求关注人、投资于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于人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投资于人”。

投资于人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找底层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更多资源资金投资于人,服务民生,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投资于人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创新,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从宏观上,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投资于人,既要着眼于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又要做好医疗保健、教育和公共服务等。从微观上,人是消费主体,也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是“投资于人”,将人力资本投资视为核心战略而非成本支出,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当下,其重要性已从“可选策略”升级为“生存必需”。投资于人是实现个体潜能释放、企业创新突破、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发展的作用。

投资于人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面对更加复杂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仍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突出消费的基础性地位,让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已是必然选择。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谋长远发展的主动选择。

投资于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投资于人,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公平的资源和发展机会,缩小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年教育,个人收入平均增长8%-10%,国家GDP增长约0.37%。投资于人促使生产力提升,教育和技能培训直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人工智能时代,投资于教育学习能帮助劳动者适应变化,避免结构性失业。围绕人的内涵与能力发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提升个体素养,增强社会公平、正义、包容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宗旨。

如何“投资于人”?

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一体考虑,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投资于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象化体现,其实质是加大民生改善力度,以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保障和发展上。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保障收入增长、消费增长。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优化政策安排,以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基本民生,减轻群众就业增收面临的压力。深化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工资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尤其是提高低收入家庭实际收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增长、稳政策、增加收入预期。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促使股市稳定发展,增加财富效应,进而增强消费能力,进一步释放潜力巨大的消费需求,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民生服务质量。围绕托育与养老、教育与健康、就业与发展等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需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民生领域,要从提供以物质资本为主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转向提供以投资于人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转向对社保、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个人更有幸福感的领域投资。重视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型消费、重视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中低收入阶层、重视发展权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乡融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育幼、养老、医疗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如,建设更多普惠性托儿所、增加育儿服务,增设假期,实施减税、发放现金、提供购房补贴等来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银发经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大医疗健康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们能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以人力资本提升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培训、职业发展为切入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人们提供各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术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能更高效地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本的效应。

要统筹好“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的关系。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促使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均衡发展。投资于物的最终目的是人,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全体人民。投资于人,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又要对资金资源配置的机制、政策、方式等优化,要确保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和不同领域充分受益。

(作者:何立胜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杨志强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均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 2025-03-19 1 1 成都日报 c146492.html 1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