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区域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要求“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关键路径,是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要诀。
党的二十大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区域重大战略,承担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使命。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从地理上是唯一位于内陆的中国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和西部对外开放前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成,将对形成陆海互济格局、打造西部开放高地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强化西部交通枢纽和产业辐射引领职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交流。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然而,面向“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重大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科技创新、均衡发展、生态治理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例如,在2024年,成都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八年高速增长,达到3.73%,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强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反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基础不强的历史条件;在城镇规模结构上,存在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生态治理方面,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历史最佳的295天,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中小城市发展、培育生态宜居环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实现党和国家赋予历史定位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联盟,打通区域生产要素,合力攻克6G、人工智能、绿色能源、量子信息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成渝地区一体化优化人才评价、引育、服务政策体系,以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平台,吸引高水平人才、企业、科研机构入驻,打造人才交流示范区。另一方面,深化产业协同发展。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双飞地”等协同模式,实现科技研发“双核”引领,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成渝地区优势互补推动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奋力将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打造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京东方、腾讯、华为等“链主”企业牵引作用,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依托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的强大算力,加快数字技术联合攻关,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数字化智能制造,继续做强信息制造业,深入推进云制造、人机协同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大放异彩,进一步完善智算中心、云基地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与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再登新台阶。
促进基础设施联通
助推中小城市发展
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发挥“两核”城市圈对周边中小规模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区域经济副中心。以交通为梁,打通城市发展“动脉”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中小规模城市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支撑承接“两核”产业转移及实现创新成果孵化。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水平大幅提升,但部分边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通过织密川东渝西等地区高速、铁路网络,补齐“两翼”毗邻地区交通网络短板,助推成渝交通“一体化”。协同建设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在水路、陆路等交通资源可及性较低的地区,抢先布局低空航线,压缩传统不发达地区与外部互动的时空距离,促进要素流动及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航运运营,提高对西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大南向开放力度,拓宽东南亚、南亚合作空间,统一发挥成渝地区枢纽作用,提高通道运营效率,大幅降低西部地区产品通边入海的成本,助力打造西部开放高地。
完善区域协作机制
共建生态宜居环境
坚持和推动跨行政区域协作,协同开展生态治理联防联控与产业绿色化转型,共建生态宜居环境。在两省市《条例》+《决定》的协同立法模式指引下,成渝两地协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合作,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赋能,完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支持毗邻地区协作执法,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聚集成渝两地优势资源,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名录库与研发路线图,依托中科院成都科研园区、天府实验室、金凤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前沿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广泛汇聚两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优势资源,构筑“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绿色低碳技术孵化培育体系,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有效性与对接精准度。发挥东方电气、海辰储能、长安汽车等“链主”企业示范作用,借助上下游订单筛选与前后端供需匹配渠道,带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园区,逐步提高清洁发电及储能设备自建自用比例,推动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共享、能源梯级管理利用、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构建产业园区多能互补、低碳循环、上下协同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统筹财税金融资金管理,成渝地区采用同一政策体系,放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推动建立统一的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绿电绿证交易市场体系。合力推动生态价值变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长江等生态旅游线路IP,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