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21日

锚定机器人产业的海归“创一代”:

把“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带上世界舞台

张睿睿正在检查产品配件。 摄影 胡大田

“鸿鹄”人形机器人。

仅用4个月便成功研发并推出我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及双臂协作系统;2年内实现业界首创双目视觉机器人导航底盘的研发和量产,目前拥有6大系列100余款机器人产品,拥有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方向的国际顶尖研发成果30余项……

从2023年国际赛事上的首个颁奖机器人“蓉宝”,到去年底惊艳登场的“鸿鹄”人形机器人,再到最新的全国首个无须人工干预、无须遥控的自主完成跨空间人形机器人任务规划推理执行系统……在当下热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带领着他的团队,不断刷新大家对“成都造”机器人的认知。

“相信通过努力,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带上世界舞台。”张睿睿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赴英留学

20多年前的选择和努力为创业埋下伏笔

翻看张睿睿的求学履历,可以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在2004年,也就是21年前,他前往万里之外的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机器人学。是什么契机让他做出了这个现在看起来如此有前瞻性的选择?

“我之前读的都是机械工程,一直觉得机器人很有发展前途,因此选择了当时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的机器人相关专业,可以说我是中国最早一批专门学机器人的博士。在博士阶段,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戴建生教授。”他回忆道。

万事开头难。海外求学初期,张睿睿面临不小的困难:“刚去的时候,有很多挑战,比如机器人专业涵盖的面非常多,不光是之前学的机械自动化这一块,还包括电器控制、计算机等,对知识储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包括语言环境,特别是专业语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学习过程。”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睿睿坦言,读博第一年是最辛苦的,“专业语言欠缺,就抱着英文专业书猛‘啃’。那时候,我常年都是学校图书馆入馆‘第一人’。”在伦敦清晨的寒风中匆匆走向图书馆的身影,成为他求学苦读的注脚。那时的每一行代码、每一次实验,都为他日后在机器人学领域中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英国求学期间,张睿睿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并成功申请了40余项专利。博士毕业后,他还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帝国理工大学创办的一家欧洲500强公司,任研发和产品总监。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还让他对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动态有了深刻洞察。

回蓉创业

坚信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在成都开花结果

没有留在英国,回国后也没有选择北上广,张睿睿决定返回家乡成都开启事业,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2017年回国的第一站其实是深圳,参加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总冠军。”最后选择回成都创业,则是因为赛后受邀到成都参与“快递最后一百米”物流机器人研发项目。“我当时觉得这个项目有产业化的可能性,正好自己也是成都人,在这样的机缘之下,决定回成都。”产业化发展,是他从十几年前创业开端就清晰锚定的方向。

成都日新月异的变化、强劲的发展动能,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接受度与扶持力度,都让张睿睿坚信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在这里开花结果。

2018年3月,在成都的春风中,张睿睿跨出机舱,带着他的斗志、他的梦想,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经过几年的厚积薄发,张睿睿团队研发的“蓉宝”机器人在2023年一出圈即引起巨大轰动。2024年12月27日,团队研发的5台人形机器人,齐刷刷站上成都市“智机新篇,锐智领航”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发布大会暨成都世运会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推介会,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致力于人形机器人大脑方面的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我们笃信锚定的目标。在做‘蓉宝’这款人工智能类产品时,就已经在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研发。正因如此,才能在人形机器人纷纷面市的时期,就已经有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类似的阶段性成果出现。”作为“创一代”,没有巨人的肩膀,那自己就成为领头人。

深耕产业

计划推出更多可实现产品化的机器人

调整步态平衡、优化电机……几千个零件的严丝合缝与上万次精益求精的调整,才能让140斤的大块头人形机器人“鸿鹄”走得更稳……记者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看到,拥有“单间”的“鸿鹄”,还在进行不断完善。

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了多个“隐藏款”机器人(类机器人产品)——每分钟最多可以实施420个动作的“拔草弟”,可以通过物品、文字和形态进行识别的“识物哥”……

3月10日,创新中心又抛出一个在业内引发不小轰动的重磅消息:全国首个无须人工干预、无须遥控的自主完成跨空间人形机器人任务规划推理执行系统Raydiculous—1正式亮相。“这不同于欧美团队对算力的强依赖,我们找到并验证了新的技术路径,标志着‘成都造’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实现了新突破。”张睿睿告诉记者。

“Make ridiculous real,让异想天开成真。”这是张睿睿创立第一个公司时赋予它的使命。当下,他眼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产业化!”张睿睿坦言:“我们会持续致力于人形机器人大脑方面的技术攻关,下一步会推出更多可实现产品化的机器人。”他表示,未来希望能让“成都造”人形机器人成为可适用于大量场景的、成本可控的、能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只要成本能够下降,销售价格也会随之下降,理想状态是降到10万元/台以内,这样才更有利于商业化发展。”他认为。

“从我选择机器人专业到今天爆发式发展的机器人赛道,在这种‘大势’之下,加上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让‘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走上世界的舞台。”张睿睿坚定地表示。目光所及的窗外,兴隆湖已春意盎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文/图

--> 2025-03-21 袁弘 锚定机器人产业的海归“创一代”: 1 1 成都日报 c146573.html 1 把“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带上世界舞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