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21日

坚守一份初心 难舍一纸墨香

“蓉城金秋”志愿者李彬与报纸博物馆的故事

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蓉城金秋”志愿者,他倾尽一生心血,创办报纸博物馆,只为守护一份纸墨芳华,留住历史的记忆。他就是成华区二仙桥街道退休干部、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馆长——李彬。

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华林社区服务中心二楼。走进这个免费对外开放的报纸博物馆,墙上挂的、柜里藏的都是各个时期的报纸,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报纸,有党报、号外报等品类,呈现出近200年来中国报纸的发展历史。此外,这里还有各类奇异的报纸形态,如名片报、扇报、微缩报、丝绸报、明信片报、3D报、石头报、金箔报、手帕报等,让人大开眼界。站在馆内,面对展出的各具特色的报纸,仿佛与时光邂逅、与文化对话,令人不禁心生感慨:这一张张报纸,承载的是历史的厚重,发黄的文字间,闪耀着文化的金光。

李彬说,他收藏的报纸共有5万多份、1500多种。由于展馆场地空间有限,这里只能展出1000多份有特色的报纸,是他藏报的冰山一角。很多初次来参观的人都觉得馆内灯光太暗,李彬解释说,这是因为收藏报纸对室内的温度、湿度、灯光照明都有相应的要求。为了方便社会各界能方便地翻阅藏报内容,博物馆与相关单位合作,经过一年多时间艰苦细致的制作,网上报纸博物馆不久即将与读者见面。届时,一个触摸屏将安装在馆内,大家可以通过触屏方式翻阅馆内收藏的报纸内容。

“你是学什么的?原来做什么工作?”很多人向李彬提问。李彬是学兽医的,在街道办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化的酷爱。1978年,李彬开始收藏报纸,他在机关、学校的资料室找报,到各个报社求报,在藏友间拍报,对一张张充满墨香的报纸展现出痴迷的热爱。2013年,为支持街办文化事业发展,他决心让“家庭藏报馆”走向社会。在圣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李彬藏报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5年,经市文广新局审批、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李彬藏报馆”正式成为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之一,更名为“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

至今,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已免费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10万余人次,成为开办文化讲座、查阅珍贵资料的重要场所、党员培训教育基地等。如举办了以“国庆”“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抗战胜利七十五周年”“大运会”等题材巡展近百场;举办了以“客家童谣”“老成都民俗文化”“百年春熙路”“家谱、家风、家训”等各类讲座和学术沙龙活动数十场;为当地社区居民举办了31场“报纸文化与收藏”系列讲座活动;还常年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小学生举办研学活动提供平台,让大、中、小学生了解党史、新闻史。成都李彬报纸博物馆也被省市区各级相关部门确定为各类文化基地,如“成都市报纸收藏博览社科普及基地” “新闻实践教学基地” “成华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成华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成华区委老干部局将在该馆建“老党员工作室”,成为全区离退休干部学党史的重要阵地。

因为创办报纸博物馆,李彬也收获了很多社会荣誉。2015年被评选为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全国和成都市的“百姓学习之星”以及“成都榜样”候选人;2016年被评选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2022年被评为“成都市离退休干部融入城乡社区发挥作用突出先进个人”等。今年71岁的李彬虽已退休10年,作为一名“蓉城金秋”志愿者,他继续发挥余热,每天仍奔走在博物馆和家两点一线间,风雨无阻、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为社会各界和社区居民服务,为弘扬先进文化和收藏珍贵史料、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赵国冯 阳敏 文/图

--> 2025-03-21 “蓉城金秋”志愿者李彬与报纸博物馆的故事 1 1 成都日报 c146593.html 1 坚守一份初心 难舍一纸墨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