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25日

陆游与天彭牡丹

天彭牡丹。陈子庄 绘

□温月

国色增天香

花中称君王

牡丹原本只是其貌不扬的山间野花,生长于我国北方的伏牛山中和南北交界的秦岭之上。名虽始见于西汉《神农本草经》,却是当作治病的药材。时光荏苒。经我国古代人民多年精心选种和辛勤培育,牡丹得以蜕变,从貌不惊人的山间野花一跃而成雍容华贵的“国色天香”!

牡丹为深根性落叶灌木花卉,高45—160厘米。喜阳光,爱凉爽,耐寒而忌高温闷热。适宜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按花色,可分为红花系、黄花系、白花系、紫花系等;依花型,则可分为单瓣型、绣球型、菊花型、荷花型、金环型等。从古至今,人们鉴赏牡丹,均十分注重其花色、花型和全株的形态神韵。以重瓣者佳,单瓣者次;色丹者上,黄者更胜。如黑牡丹中的“乌龙卧墨池”,红牡丹中的“醉杨妃”,粉牡丹中的“赵粉”,白牡丹中的“雪塔”,以及红白并开的双色牡丹“二乔”、一花三变的“娇容三变”等等,均被视为牡丹中的名贵品种。

从西汉药典中的普通药材,到唐朝皇宫里的名贵花卉,牡丹走过了近千年的历程,且在典籍中有了大名,如《开元天宝遗事》谓木芍药,《洛阳名园记》中称花王,《群芳谱》中呼洛阳花。当时间的车轮驶入北宋,洛阳更成全国牡丹的栽培中心,其栽培的牡丹以“姚黄”和“魏紫”两个品种为最佳,前者被尊为“花王”,后者被誉为“花后”,名满天下,“洛阳花”的称号亦由此而来。当朝文学大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既倾心诗词文章,亦钟情牡丹研究,为此编撰了《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和《洛阳牡丹图》3部牡丹专著,对其品种进行了详尽描述。君王珍爱,文豪推崇,洛阳予牡丹以养育之沃土,牡丹予洛阳以“第一”之荣光。

西蜀有天彭

牡丹发新花

靖康二年(1127年),奈何北宋亡于金军兵戈铁骑,“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的繁盛景象亦消逝在战乱的烽烟中。中原百业凋敝,花事颓丧。牡丹的许多名贵品种因此被迫移植到包括四川等南方地区。

与洛阳牡丹齐名的天彭牡丹,发源于彭州境内的丹景山。此山坐落在彭州境内的丹景山镇(古称九陇),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然层峦叠翠,钟灵毓秀,素有“丹岳岱宗”之誉。汉时曾建金华宫于此。唐代高僧金头陀重修时,在周边地域盛植牡丹,号称“丹景第一”,那一脉山岭亦故名丹景山。宋《古今杂记》载:后蜀皇帝孟知祥在御苑中辟牡丹园。时任彭州官员的多是皇亲或其河北同乡,有条件在御苑获得牡丹种子,引栽至彭州,“此彭门花之始也”,彭州亦由此开始大规模种植牡丹。至南宋时,天彭牡丹已享有盛誉,风头完全不输中原洛阳与山东菏泽。

天彭牡丹,按中国牡丹品种分类学,为西南牡丹品种群,与北方的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和江南牡丹品种群共同跻身中国四大著名牡丹品种群之列。四川彭州乃是西南牡丹品种群的栽培中心,四川各地和云南、贵州、西藏等亦有种植。

株高叶茂,花大瓣多,滋润丰腴,艳丽多姿的天彭牡丹,尤以悬崖断壁皆生花朵,与苍干古藤相映争俏之野趣而著称。春日融融,漫山遍野牡丹盛放,俨如花的海洋。游人蜂拥观览,无不为之陶醉。天彭牡丹亦因此名动神州,享誉天下。

放翁继醉翁

撰写《牡丹谱》

乾道八年(1172年)岁暮,陆游奉令离开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骑着一头毛驴,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成都。杀敌报国志未酬,怀着一腔愁绪而到成都的陆游,面对天彭牡丹瑰丽多姿、争奇斗妍的动人风采,露出了盈盈笑意。洋溢着牡丹芳馨的山野春风,吹散了陆游郁闷的心结,他由衷地爱上了彭州这方土地,更爱上了盛开在这方土地上的天彭牡丹。寓居成都六载,天彭赏牡丹,成为陆游每年不可或缺的快乐之旅,由衷赞叹“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天彭牡丹给陆游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遂对研究天彭牡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他所尊敬的文学前辈欧阳修,为洛阳牡丹撰写专著《洛阳牡丹谱》的启示与激励,由是萌生了为“在蜀第一”的天彭牡丹撰谱立说的想法。

陆游踏勘山野,寻访花农,考证古迹,查阅典籍,收集资料;白昼窗前伏案,夜晚烛下挥毫……终在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十日,自己即将西辞成都、东归临安的前夕完成了专著《天彭牡丹谱》。

《天彭牡丹谱》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花品序”,按花的颜色分别品评甲乙;第二部分为“花释名”,记录各花的名称;第三部分为“风俗记”,杂记蜀人赏花轶事。详细记录了天彭牡丹的品种、特性以及作者的观感。陆游在这部专著中表达了对彭州牡丹的深厚情感和其美学的赞赏。

专著中,陆游开句便明确指出:“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 天彭为第一。”将天彭牡丹与“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相提并论,高度褒赞。同时,针对“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自出”的迷茫,通过寻访当地住民,依据“永宁院有僧种花最盛,俗谓之牡丹院,春时,赏花者多集于此”的史实,认为永宁院乃是天彭牡丹栽培的发源地。彭州住民还曾在北宋崇宁与宣和年间到洛阳购买新花,归乡后移栽本地,洛阳牡丹因此在彭州生根发散,种花农户也随之兴盛。“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指证了天彭牡丹的另一来源是洛阳牡丹。

专著不单详尽记述了当时天彭牡丹的主要分布地和花色品种,且还根据作者实地踏勘观访做出评判:“天彭三邑皆有花,惟城西沙桥上下花尤超绝。由沙桥至硼口,崇宁之间,亦多佳品。自城东抵濛阳,则绝少矣。”

专著还充分体现了陆游对天彭牡丹考察之细,研究之深:“大抵花品种近百,然著者不过四十,而红花最多,紫花、黄花、白花各不过数品,碧花一二而已。今自状元红至欧碧以类此第之”。专著在第一部分“花品序”中详尽罗列出红、紫、黄、白、碧各花的品序:右二十一品红花有状元红、祥云、绍兴春、胭脂楼、金腰楼、双头红、富贵红、一尺红、鹿胎红、文公红、政和春、醉西施、迎日红、彩霞、叠罗、胜叠罗、瑞露蝉、乾花、大千叶、小千叶。右五品紫花有:紫绣球、乾道紫、泼墨紫、葛巾紫、福严紫。右四品黄花有:禁苑黄、庆云黄、青心黄、黄气球。右三品白花有:玉楼子、刘师哥、玉覆盂。右一品碧花有:欧碧。同时,还列出了三十二种“未详”花的名称。南宋时期天彭牡丹品种的繁多,由此可见。

专著第二部分“花释名”,对右二十品红花、右五品紫花、右四品黄花、右三品白花和右一品碧花的得名溯源释义。如状元红:“状元红者,重叶深红花,其色舆?红、潜绯相类,而天姿富贵。彭人以冠花品,多叶者谓之第一架,叶少而浅者谓之第二架。以其高出众花之上,故名状元红。或曰旧制进士第一人,即赐茜袍,此花如其色,故以名之。”还有如祥云:“祥云者,千叶浅红花,妖艳多态,而花叶最多,花户王氏谓此花如朵云状,故谓之祥云。”这直接来自一线种花劳动者的认知。再如绍兴春:“绍兴春者,祥云子花也,色淡红而花尤富,大者径尺,绍兴中始传。”绍兴,是南宋高宗皇帝的年号,可见此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彭州的。

在专著第二部分,陆游不仅详细而生动地解释了天彭牡丹多个品种的得名缘由,还评出了各花色的“花魁”:“大抵洛中旧品,独以姚(黄)魏(紫)为冠。天彭则红花以状元红为第一,紫花以紫绣球为第一,黄花以禁苑黄为第一,白花以玉楼子为第一”。内容之翔实,充分说明陆游对天彭牡丹的了解与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专著的第三部分“风俗记”,则详细记述了彭州地方官民养花、弄花和赏花的情景,并将其提升到“习以成俗”的高度:“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遗风”。花开时节,从太守到百姓,都常常到牡丹盛开之地观赏、野炊、唱歌、奏乐。而最热闹则是清明节和寒食节。在寒食节前开的花,称“火前花”,开放时间稍久;寒食节后开放的花,则容易凋落。最适宜观花的天气是“阴晴相半,时谓之养花天”。

栽培嫁接、剔叶修枝,各有其法,谓之弄花。“弄花一年,看花十日”已成当地风俗。大家为了观花,十分惜花,不敢轻易剪除。如果翦花,第二年开花就会很少。花农因之无不多多栽花,以图牟利。

“火前花”“养花天”“弄花”“翦花”,叙事中包含着相关知识,丰富了《天彭牡丹谱》的内容。

陆游客居成都六年,总是欣赏不尽那些美丽的花朵。淳熙丁酉年,成都的长官私自以高价从花商手中收购了数百朵芍药。骑马飞速送至成都,花朵竟未萎恹。夜晚在西楼下开宴。烛光与花朵交相辉映,花影摇曳酒杯之中,瑰丽动人。这些都给陆游留下了深刻记忆。而对于洛阳那一方难以领略天彭牡丹之美,陆游深感遗憾,同时又认为,若是各地的王公将相修筑园苑宅第,尽赏牡丹美景,自己也能有幸观赏,该有多么心驰神往!

居蜀六载,繁丽灿烂的天彭牡丹给陆游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并为之倾心动情。牡丹予我快乐,我为牡丹立谱。遂以一腔心血,饱蘸浓墨,记录下了天彭牡丹的珍贵资料,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研究天彭牡丹乃至全国牡丹栽培及发展的重要文献。

当宋一朝,北有“醉翁”欧阳修撰著《洛阳牡丹谱》;南有“放翁”陆游修成《天彭牡丹谱》。二翁双谱,齐名比肩,堪为中国花卉栽培史上一段佳话。

--> 2025-03-25 1 1 成都日报 c146767.html 1 陆游与天彭牡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