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3月28日

全天候 全场景 全参与:

崇州市明湖小学以“体育+”重构体育教育新样态

“马兰开花二十一……”在崇州黑石河公园,清脆的童谣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油菜花田里回荡。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等传统运动项目在田园中展开,明湖小学的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孩子们的“阳光午休”活动,体验儿时的乐趣。

这不仅是一场亲子活动,更是一堂跨界的体育课。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崇州市明湖小学积极响应四川省和成都市提出的“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的要求,以“体育+”为切入点,在课程创新和实践中展开了丰富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体育教育体系,推动了学科融合、家校协同与科学育人的教育变革。

打破空间界限

“全景育人”重构体育教育

走进明湖小学校园,处处体现着“学校即教育空间”的理念。学校围绕时间、空间和育人主体三个维度,精心构建了全景式体育育人模式。

在时间上,学校科学规划每日3小时的运动生态——上下午70分钟大课间推行“四操一自主”与篮球专项训练、40分钟的专项体育课、40分钟的体育社团活动,叠加30分钟的亲子晚间锻炼,形成了“晨练筑基、午间拓展、傍晚强化”的全时段运动链条。

在空间上,学校将油菜花田变为自然体育课堂,将校园通道改造成定向越野赛道,体育馆兼具科技实验功能。学校还打造了“教室+操场+田野+社区”的全域运动场,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融入运动场景。

在育人主体上,教师不仅是“体育教练”,还转型为“育人设计师”;家长由“旁观者”变身为“运动合伙人”;学生则成为“课程共创者”。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推动体育教育改革,打破校园围墙,构建了“体育+科技+家庭”协同育人生态。

课程创新

“3+X”拓展体育教育边界

明湖小学的体育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外活动上,也深入课堂教学。学校首创的“3+X”课程体系,将体育与学科知识、传统文化和科技应用深度融合,构建了“玩中学、学中悟”的教育新场景。

在基础课程中,学校采用“三阶强度训练法”,每节课分为文化导入、技能强化(奥运精神渗透)和体能突破(跨学科迁移)三个环节。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不仅学习运球技巧,还通过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感悟拼搏精神;在跳绳课程中,教师录制慢动作视频,解析摇绳角度和起跳节奏的力学原理,帮助学生在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锻炼科学思维。

在拓展课程方面,学校打造了“白鹭杯”赛事矩阵,每月举办编程足球赛等科技体育项目,创新实验室变成了竞技场,拓展了体育的学习边界。

在融合课程方面,学校构建了“体育+”超学科网络。例如,语文教师带学生在奔跑中体会“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境;数学课堂利用定向越野优化路径计算;美术课则将绳结艺术转化为水墨创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小白鹭游校园”课程,通过古诗《绝句》中的地理方位设置打卡点,学生需通过数学计算确定最优路线,在2.5公里越野过程中完成诗词接龙。另一特色课程“绳与万象”以跳绳为载体,串联诗词、力学与艺术——从《松风阁诗抄》中的“白光如轮舞索童”的古典意象,到数学统计跳绳频次与能量消耗的关系,再到以绳结艺术创作水墨画,跳绳成为多维素养培养的纽带。这种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使学校体质健康优良率三年提升30%,50米跑优秀率增长15%。

融合课程

“体育+”打开教育新场景

学校不仅注重课堂体育教育,还致力于将体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学校推行“阳光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学生进行跑操、武术操、跳绳等,确保每位学生的运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大课间活动打破了传统广播体操的单一模式,采用了武术操、跑操、敏捷圈、绕8字跳长绳等创新项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在提升体能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

学校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体育作为知识载体,推动学科间深度融合。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跑步、定向越野等运动形式感知诗歌意境;数学课堂上,定向越野成为实践平台,学生通过计算路径长度优化路线,使数学公式变得生动有趣。

学校将赛事作为体育育人的重要平台,构建了“月月有联赛、年年有盛典”的赛事体系,点燃校园活力。学校每年举办“白鹭杯”篮球赛、乒乓球班级联赛等,确保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赛事。低年级设置趣味障碍赛、亲子接力跑,高年级开展战术对抗赛,分层设计让竞技与趣味并存。

专业发展

打造高水平体育教学团队

学校创新了“139N”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三年进阶计划、首席领航工程与实战淬炼,打造了兼具专业深度与跨学科广度的“H型”教师团队。新教师首年聚焦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九项基本功”,次年通过跨学科教研深化实践,第三年完成“五个一”成长挑战,形成从站稳讲台到引领创新的蜕变。

由党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首席团队,采用“螺钉教研”模式破解教学难题。体育教师与语文、数学、美术教师组成“跳绳+”教研组,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包,涵盖文化溯源、科学拆解和艺术拓展三大模块,让教学突破学科边界。

同时,教师利用智能手环实时跟踪学生的运动数据,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提升教师的信息运用能力。

内外协同

打造“体育育人”共同体

为了确保课程创新的可持续性,明湖小学不仅在校内推动学科整合,还通过外部联动构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打破校园围墙,构建了“体育+科技+家庭”协同育人生态,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教育合伙人。

学校积极开展“EYE行动”家校护眼行动,通过穴位正确率抽查、家庭护眼PK赛、动态视力档案等,形成护眼闭环。家长化身眼保健操评委,与教师共同督导,班级近视率与班主任考核挂钩,实现“家校共护一双眼”。

学校还实施家长赋能计划,邀请家长从陪伴到引领孩子成长,组建家长篮球队、跳绳社。在“万物杯”亲子赛中,父母与孩子同场竞技,用行动诠释坚持的力量;在“午间趣炼”活动中,家长设计“古诗算术障碍赛”,让运动成为家庭沟通的桥梁。

此外,学校与崇州市10余所学校建立了“体育课程联盟”,共同推动教育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评价

三维体系护航体质与素养双提升

明湖小学构建了“学生-教师-家校”三维评价网络,以数据驱动教育质量升级。通过对学生四维跟踪,实现从技能到素养的全息画像。通过“运动手环+人工观察”记录课堂表现,动态评估学生在技能掌握、合作意识、进步幅度、纪律素养和教师激励5个维度的表现。体质健康优良率三年内从61.43%跃升至91.66%,50米跑优秀率提升15%,近视率下降12%,数据见证成长实效。

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双轨评估,全面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与参与态度,推动体育教育从“达标导向”向“优质发展”转型。此外,学校通过公众号发布体质健康报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践行“教学生现在,想学生未来”的教育理念。

韩影 文/图

--> 2025-03-28 韩影 全天候 全场景 全参与: 1 1 成都日报 c146898.html 1 崇州市明湖小学以“体育+”重构体育教育新样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