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维明/文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春分后第15天,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普及的习俗还有踏青、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蹴鞠等。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清明的渊源
清明时节,春风吹拂,草木萌动,雨水增多,气温上升,万物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清明节的得名,《历书》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中国传统的扫墓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西周时期设立了冢人、墓大夫两种官职,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清明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春秋时期晋文公将介子推逝于火烧绵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寒食节最重要的就是断火、冷食。《周礼·夏官》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司炬掌以时令举火,禁野烧。”“司炬”指的是专门负责掌管照明、照明器具、用火安全的官员。
秦汉,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扫祖坟。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逐渐成为全国性节日。清明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在唐代是取新火日,人们也把为父母祭扫的日子定在此日,以便焚烧纸钱。
宋代,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周密的《乾淳岁时记》记述了宋代寒食扫墓、踏青的盛况:“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诗句反映了清明时节郊外祭祖、游春的景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到了元代,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则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盛行。
清明的诗意
关于清明的诗句,最著名者当数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慎终追远”始终铭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清明时节借景抒怀、借题发挥的诗人数不胜数。
盛唐诗人孟浩然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思绪连绵,写下五律《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人的孤寂、愁思同融融春光、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心有纠结,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早春时节,目睹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搭伴游春,伫立在长安的窗前,写下《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是诗人,也是山水画家,而他的这首诗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年)春,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正遇清明节,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际遇,写下《清明二首》,诗中浸透了报国无门、彷徨苦闷的悲凉心理。其一为:
朝来新火起新烟,
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
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
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
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
浊醪粗饭任吾年。
唐元和年间清明之夜,白居易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听着远处的弦声,独自欣赏着眼前的花儿。提笔写下七绝《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跃然纸上。
《全唐诗》收入了贾岛的五律《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生火做饭的轻烟冉冉升起。贾岛在诗中对友人的前程既关切,又略显无奈: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中唐诗人元稹诗《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颂扬,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作于宋真宗时期,彼时,经过50多年的休养生息,北宋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市和郊野的旖旎春色、社会风情: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西湖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清明时节颍州西湖春游景象、欢乐气氛: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得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如愿归居颍州。
苏轼涉及清明的诗词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望江南·超然台作》。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通判擢升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次年八月,命人修葺城北旧台,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熙宁九年(1076年)春,苏轼登超然台,远眺春色烟雨,触动思乡之情,虽有无奈与惆怅,也不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豁达超脱: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每日废寝忘食,无暇顾及家事,离开故乡六七年,不能赴江宁(今南京)为母亲扫墓,登高望远,遥祭亲人,心生愧疚,惆怅万端,写下七律《清明辇下怀金陵》:
“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
“辇下”原指皇帝的御驾之下,这里引申为北宋京城汴梁。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他的《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融入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怅惘: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范成大,南宋官员、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被任命为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念及自己于清明之际却背井离乡,不能祭奠家中逝去亲人,伤感之余,写下《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