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4月02日

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罗成艳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农村、农民群体或个体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同时也包括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工具、实物及场所等。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系统性保护理论体系的现实需要。

把握三个特征

作为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特征:鲜明的地域性、活态性、社群依赖性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此后,十八洞村通过苗绣等支柱产业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成都市战旗村,了解蜀锦、蜀绣、唐昌布鞋制作等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情况;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

作为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特征:一是鲜明的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的差异,不同乡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如景德镇陶瓷依赖高岭土资源、云南傣族织锦则依赖于当地的植物染料。第二,活态性也是乡村非遗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乡村非遗并非静态的、凝固的文化遗产,而是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比如,成都崇州道明竹编与现代设计、艺术和市场需求对话,展出了更多具有现代设计感和艺术价值的产品。第三,社群依赖性也是乡村非遗显著特征。乡村非遗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依靠集体参与延续文化生命。每逢节日或庆典,侗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演唱侗族大歌,这种依托族群仪式传递的习俗,使得侗族大歌得以代代相传,成为侗族文化的瑰宝。

在传统观念中,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被视为一种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或者被视为一种需要保护的乡村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注重对其进行静态的保护,这种理念影响下,保护方式则侧重于对非遗项目的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以确保其文化内涵和技艺的完整性。

重构保护网络

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嵌入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践场域中,重构乡村非遗的保护网络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非遗文化认识的深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属性逐渐被重视,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嵌入到活态传承实践场域中,重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网络,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利用的转变,是解决当前乡村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保护重视不足、保护方式单一、传承主体断层以及资源价值转化不足等问题的重要路径。

文化资本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起点:激活内生动力。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实践积累的文化资源,包括知识、技能、审美等。在乡村非遗保护语境中存在“输血式”依赖,忽略了乡村内部文化资本再生产作用,忽视了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性。近年来,各地也在强化对非遗技艺匠人的身份认同,让传统匠人从“边缘群体”转变为“非遗传承人”,以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尊重,但传承主体断层形势依旧严峻,其症结在于文化生态链的断裂,需以“生活化传承”重构保护模式,通过非遗工坊与农耕学堂实现技艺传习日常化,激活传统节庆仪式(庙会、社火)与生活礼仪(婚嫁、祭祖),推动非遗保护从静态抢救向活态传承转型,使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自然延续。

社会资本构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纽带:联结多元主体。社会资本强调通过人际网络、信任关系、合作规范等社会资源的整合,构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互动机制。相较于文化资本对资源本身的关注,社会资本更注重连接人与社群、协调利益主体、激活集体行动的能力。比如,浙江瑞安“契约式传承”,通过明确师徒权利义务,政府提供补贴并监督履约,重构传统技艺传承的信用体系,修复代际传承的链条。强化信任与互惠机制的建立,探索“村民主体—专家智库—政府平台”三方协商的文化共治模式,实现文化话语权回归。探索数字赋能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建立数字化社群,促成跨地域技艺交流,去年李子柒传统漆艺的视频爆火,让漆艺这项中国传统非遗从“幕后”走向“台前”,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经济资本激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路径:破解输血依赖。乡村非遗文化长期面临“保护缺资金、传承缺动力、发展缺市场”的困境。经济资本激活乡村非遗活态传承的底层逻辑是重构非遗的“生存—传承—发展”闭环,以经济价值为杠杆,撬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点,推动乡村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构建内生造血机制。探索从“手工作坊”转向“现代产业链”,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江苏宜兴紫砂壶产业生态反映的生存逻辑就是将非遗文化根植于现代产业土壤。此外,还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既蕴含古典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拓展非遗产业链与消费市场。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打开乡村非遗产品消费市场,建设非遗主题景区、沉浸式体验街区,引导乡村非遗多元化消费。此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设计“资本向善”的机制,推动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深度融合,使乡村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造血”与“价值共生”。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委党校)

--> 2025-04-02 1 1 成都日报 c147118.html 1 做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