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文 翅膀 闫青/图
清明前后,乍暖还寒,各地桐花渐渐盛开,或浅紫、或白色,于河畔、于山间,于闹市、于平川,绽放着浩浩荡荡的美丽。时令已过清明,伤春惜春间,桐花成为人们常思常念、常歌常咏的重要意象,千百年来以此寄相思、解乡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桐花拥有着多重身份,既是节气之花,也是友谊之花,甚至可以成为爱情之花。而桐花之木则被视为制琴良材,“蜀桐”亦成为世人对“蜀琴”的雅称,唐宋时期,蜀地所制古琴受到文人墨客的热烈追捧,生动地演绎了蜀派古琴的浪漫传奇。
节气之花
自然时序的物候标志
所谓清明,即气清景明。万物生长于此时,清洁又明净,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节日。古人将清明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由于桐花盛开在清明前后,古人就将其视为清明节的代表意象,所以桐花又被称为“清明之花”。
根据观察,现在的桐花与古代相比,花期好像略微有些提前。以成都平原为例,桐花于阳历三月中旬始开,绚烂在清明之前,这或许跟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据考证,清明节气里的桐花多指泡桐树之花,而非梧桐树之花。两者名字虽都含“桐”,但在植物学中属于不同科属——泡桐是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梧桐则是梧桐科梧桐属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梧桐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兼指梧桐(皮呈青色,故称青桐)和泡桐(皮呈灰白色、质地轻,故称白桐)。梧桐花期一般在盛夏六七月间,花朵小,多呈淡黄绿色;泡桐则盛开于三四月间,花朵较为硕大,多呈白色或紫色。我国栽培的主要种类有兰考泡桐、秋叶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四川泡桐和台湾泡桐等。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在自然界,各种花卉的开放与时节有着明显而稳定的对应关系,聪明的古人总结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经验。从隆冬的小寒开始,到暮春的谷雨结束,一共包含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一候则对应一种花,共二十四种,即“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种植物,桐花是其中之一。明初王逵《蠡海集》记载:“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醿,三候楝花。花竟则立夏矣。”观察细腻的古人将桐花归入展现岁月变化的植物,也印证了桐花的标志性和广泛性。桐花一开,代表着春的帷幕完全揭开,同时也意味着繁华的春景即将逝去。
吉祥之鸟
桐花凤的忠贞不渝
每年春天,草木繁盛之时,美丽的桐花会吸引一种鸟儿前来聚集,在花团锦簇的泡桐枝头,叽叽喳喳、嬉戏玩耍,自由自在地吸食桐花里的甜美花蜜。由于这种鸟常栖于桐花,古人便称之为“桐花凤”。
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载:“(益州)桐花色白至大,有小鸟,燋红,翠碧相间,毛羽可爱。生花中,唯饮其汁,不食他物,落花遂死。人以蜜水饮之,或得三四日,性乱跳踯,抵触便死。士人画桐花凤扇,即此禽也。”据研究,桐花凤即蓝喉太阳鸟,属太阳鸟科的小型鸟类,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主要生活在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诸省以及越南、老挝、缅甸等地,以花蜜为食,也要捕食各类昆虫,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历史上特别是蜀地人士,尤其钟情于桐花凤,还专门将其绘在扇上日夜把玩,谓之“桐花凤扇”。唐代名相李德裕在《画桐花凤扇赋》中记载:“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绘于素扇,以偿稚子。”文中提到的正是岷江之畔生长的紫桐、桐花凤小鸟以及蜀地特有的物产“桐花凤扇”。
桐花凤平时很难见到,所以被视作吉祥之鸟。宋代苏轼回忆,年少时自家庭院中花木扶疏,众鸟筑巢于书室之前,或飞或停,自得其乐,特别是桐花凤,常翔集于此。他在《鸟说》里写道:“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双双考中进士,看来桐花凤的确是祥瑞之兆。离开故乡后,桐花凤成为苏轼思乡的对象,他在《异鹊》中提到:“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诗中的“幺”即小巧的意思,“幺凤”便是指桐花凤。苏轼认为桐花凤的出现,是“先君子”(即苏轼之父苏洵)行仁孝之道所致。
桐花凤不仅是祥瑞之兆,也被当作爱情之鸟。清初诗人王士祯素有“王桐花”的雅称,这源于他填了一首艳传一时的《蝶恋花》,词中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的句子。王士祯将女人比作桐花凤,男人比作桐花,桐花怒放时,凤自伴随;桐花落尽后,凤亦远走。人世间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如果都能像桐花和桐花凤那般缠绵,那该多美好啊!
友谊之花
见证“元白”至交深情
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杰出的代表性诗人,大力倡导了旨在革新诗歌的新乐府运动,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元白”。“元白”的缘分始于唐贞元年间,两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年)通过吏部书判拔萃考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同时登上了政治舞台。“元白”两人的经历曲折又相似,身怀抱负却郁郁不得志,而文学上的创作理念相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元稹和白居易交往近30年,情深谊长,其间多以诗唱和,有学者统计,不包括“元白”二人赠答的部分,共有135组彼此唱和的诗歌,足见他们友谊之深。在两人众多的唱和诗作中,桐花堪称高频词汇,作为特别的植物而存在。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贬谪江陵的途中,身心落寞,写了一首《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月光下满地的桐花,是零落满地的寂寞与思念。
收到友人诗作后,白居易欣喜地以《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相和, “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兼寄桐花诗。桐花诗八韵,思绪一何深。”月下赏桐花,思故人,字字关怀,句句珍重。紫色的桐花,在深山中自由飘落,遍地残芳无人怜,宛如一位身世相似的知己,能读懂诗人的丝丝愁绪,同时也替诗人寄去思念。此外,元稹还写过《桐花落》《桐花》(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等诗,白居易也写过《和答诗十首·答桐花》《桐花》(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等有关桐花的诗歌。
身处人生逆境,桐花成为诗人心中的寄托,以花传情,以花明志,一方面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愁闷情绪,另一方面也隐喻着诗人孤傲不屈的人生态度。在容易伤感的暮春时节,桐花以其独特的意象,给诗人的孤独心灵以淡淡的慰藉。或许有了“元白”桐花诗歌的唱和,桐花被赋予了更为深沉的寓意,如同坚持不愿同流合污的他们,不与桃李相竞,独自绽放又独自凋落,又如久卧山中的隐士,不问世事,无论魏晋,宠辱不惊地度余生。
清雅之木
吴丝蜀桐 制琴良材
文坛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其《李凭箜篌引》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作为开篇,表现乐工精湛的弹奏技艺。诗中提及的“蜀桐”即指用蜀地桐木制作的乐器——琴,而“蜀桐”也渐渐成为世人对“蜀琴”的雅称。唐宋时期,蜀地所制古琴受到文人墨客的热烈追捧,特别是成都雷氏家族所制的“雷琴”,更成为千金难买的琴中极品,苏东坡更以“家藏雷琴”为荣。
蜀琴为何能够名扬天下呢?主要与其出类拔萃的品质有关。宋代朱长文《琴史》有云:“琴有四美:一曰良材、二曰善斫、三曰秒指、四曰正心。”蜀地制琴产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四川盆地多山,地理环境优越,盛产各类适合制琴的材料,如桐、梓、松、杉等。在技艺流传方面,隋代蜀王杨秀在仁寿年间(601年-605年)曾于成都召集四方工匠“常造千面琴,散在人间”,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蜀地琴艺的发展。到了文艺繁荣的唐朝,蜀地古琴更是异常兴盛,锦官城商旅云集,自然催生了一批善于制琴的工匠、善于演奏的琴家以及热衷于观赏的听众……
早在春秋时期,古琴就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正如《诗经》所记:“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榛、栗质地坚硬,用于制作琴的配件,桐木一般作为面板,而梓木作底板,故有“桐天梓地”之说。古人选择桐木为材,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白居易《夜琴》一诗道破了玄机:“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桐木相对密度低,属于较轻的木材,《本草纲目》亦称:“泡桐,叶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粗白,其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蜀地古琴,多为遍产于山野的泡桐所制。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泡桐声辐射品质常数高,具备优良的共振性,同时其材色浅而一致,纹理细腻、质地轻柔、易于加工,遂成为制作弦乐器的理想音板。
当然,桐木并非制琴的唯一木料,而是主要木料。明何宇度在《益部谈资》中记载了一则颇为神奇的故事:“传称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之日,酣饮,着蓑笠独往峨眉山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断以为琴。有最爱重者,以松雪名之,故世称雷威琴。”由是观之,唐代的斫琴名家雷威冒雪入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良材、制好琴、奏佳音。这也说明,古琴制作,木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千百年来,雷琴与文人之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夏天,贫病交加的陆游忍痛割爱,将自己收藏的雷琴典当了,换点钱来补贴生活。渡过这次难关后,第一件事又是急迫地要“赎回”旧物,在《昼卧初起书事》一诗中这样记载:“忽有故人分禄米,呼儿先议赎雷琴。”
雷琴今已少,知音世所稀。有学者统计,四川博物院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收藏了历朝历代的古琴共计30张,其中最珍贵的一张为雷琴,是存世不多的雷琴之一,堪称镇馆之宝。这张制作于唐代的雷琴,面为桐木,底为梓木,形制古朴浑厚,名曰“石涧敲冰”,意指声音清绝。
雷琴弹出的声音到底有多美妙?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或许可以提供一场让人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在一首首平平仄仄的韵律里,轻盈的桐花绽放至今,多少诗人竞相歌咏,多少旅人抬头尽望,一串串紫白色的花朵,酝酿着人世间细腻丰富的情感。在离天空很近的地方,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在乡村的田间河畔,都有着她的身影。暮春的桐花开了又落,陪伴着、记录着、叹息着光阴流逝;高大的桐木,则在花开花落间,将前世的幽幽琴韵在一圈圈年轮中悄然贮藏,贮藏着那些余韵悠长的故事,关于历史、关于文学、关于音乐、关于至死不渝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