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本乾 韩林燕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各种作风问题,以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四风”问题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会民风持续向好。然而,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反弹回潮的风险,必须以钉钉子精神纵深推进作风建设,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决打赢作风建设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四风”突出顽疾
紧扣问题靶心,直击“四风”沉疴顽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四风”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往往相伴而生,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相互滋长。形式主义表现为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官僚主义表现为办事推诿扯皮多,效率低下,不作为、不负责任。享乐主义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奢靡之风表现为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四风”问题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宗旨,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因此,整治“四风”问题不仅是作风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改进工作作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更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作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深入推进“四风”问题整治,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沉疴顽疾,推动社会风气整体好转。然而,“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特别是在高压政策下,“四风”问题进行了改头换面、潜入地下的隐形变异,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出新的变种,甚至披上了“创新”“规范化”“数字化”的外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些问题“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为全党再一次敲响警钟,警示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深化“四风”整治,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纠“四风”树新风,坚持不懈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发扬钉钉子精神
精准发力攻坚克难
秉持钉锤韧劲,靶向发力破解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所谓钉钉子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一种攻坚克难的力量、一种一往无前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稳扎稳打、锲而不舍,这为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导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方能见实效。这要求我们在作风建设中,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是要拿出钉钉子般的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钉钉子的时候需要找准位置,要盯住一个点使劲,直到把钉子准确、牢固地钉住。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大水漫灌”,而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紧盯“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新动向,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靶向施策、精准整治。例如,在整治数字化浪潮下衍生出的“指尖形式主义”、纠偏部分基层领导“从群里来,到群里去”的工作方法、防止“文山会海”回潮、遏制“遥控指挥”现象和“踢皮球”式服务等方面,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每一项任务举措落地生根,防止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从而确保作风建设落地见效。发扬钉钉子精神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效,作风建设的成效也要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衡量。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意见和感受作为评判标准,既解决干部作风问题,又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通过作风的持续向好转变,更广泛地凝聚党心民心,汇聚起14亿多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夯实制度基石
深化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筑牢长效机制,打赢作风攻坚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曲”,没有“休止符”。发扬钉钉子精神,关键在于“钉牢”,不搞“雨过地皮湿”。作风建设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标本兼治。要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持续巩固和深化作风建设成果,确保优良作风成为全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首先,要健全制度体系,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约束。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和多变性,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固化整治成果。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和制度规范,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作风建设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监督是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常态化的监督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监督合力。再次,要培育优良作风文化,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作风建设不仅依靠外在约束,更要靠思想上的高度自觉。要加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最后,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作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把干部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群众路线中的实际表现与作风建设成效紧密结合,既注重显性业绩,更关注隐性作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确保作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发力、相互促进。以优良党风涵养清朗政风,以清廉政风引领良好社风,确保作风建设走深走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惟有常抓不懈,方能善作善成;惟有久久为功,方能善始善终。作风建设如同爬坡,稍一松劲便会滑下去,唯有稳扎稳打,方能登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把作风建设作为长期工程、系统工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锤接着一锤敲,真正使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以优良作风汇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强国使命任务的逻辑理路研究”(SC22ZDYC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