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
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指出,成都要扩大开放合作,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提升深化入境游便利化水平,同时不断开拓全球化文旅市场,积极推动“成都造”文化产品“走出去”。作为巴蜀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和西部经济中心,成都如何以文化为魂、旅游为媒,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旅品牌,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促进城市能级跃升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浪潮中,成都正以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支点,开启城市能级跃升的新篇章。
在政策支撑保障层面,《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成都市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强调打造富有国际范、巴蜀韵、智慧化的世界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要求成都发挥主干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政府大力促进文旅消费扩容提质,精心培育12个文旅消费新业态特色区等文旅项目,助力成都文旅“出川出海”,构建文旅产业新业态。
在文化资源转化层面,金沙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世界级文化遗产与三国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尤其是大熊猫超级IP持续开发,建成全球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超千万人次游客,打造“熊猫经济”国际文旅市场网红产品;通过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成都还创新打造了东郊记忆、天府艺术公园等文旅新地标,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文旅产业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2024年成都接待游客3.06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732.66亿元的亮眼数据,印证了其作为国家级文旅枢纽的承载能力,且带动体育、艺术、农业等行业发展,发挥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多维度协同发力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都需从多个关键维度协同发力。
深掘文化瑰宝,精铸文旅名片。以大熊猫为核心,整合周边生态资源,打造集珍稀动物观赏、自然科普、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传递绿色生态理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挖掘古蜀文化,以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遗址等为依托,打造古蜀探秘名片。通过文化遗址活化利用、历史故事挖掘整理,让游客深度探寻古蜀文明的神秘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底蕴。结合城市的休闲氛围与商业活力,打造休闲消费名片。将特色美食、时尚购物、文化娱乐等元素融合,塑造“慢生活、趣消费”的城市印象,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消费需求。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创产业融合,打造数字文创名片。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创新表达,开发数字展览、互动游戏、线上演艺等产品,为游客带来新颖的文旅体验,赋予成都文旅名片时代活力。
聚力振兴产业,强基固本培元。加大文旅产业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文旅项目。鼓励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服务。推动文旅产业与多领域融合,促进“文旅+科技”,打造数字文旅产业集群;加强“文旅+体育”,举办国际马拉松、国际网球公开赛等顶级赛事,开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深化“文旅+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推出乡村音乐节、丰收庆典等特色活动,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突破区划藩篱,统筹全域联动。对内,深度整合市域内文旅资源,根据不同区域特色进行差异化规划。在中心城区打造都市文旅集聚带,融合潮流商业、文化地标与艺术展览,展现时尚活力;在郊区县突出生态与乡村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康养旅游。对外,强化与省内外城市的互动交流。加强与省内乐山、眉山等城市的合作,串联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打造大峨眉文旅精品线路。积极对接省外文旅强市,与西安、杭州等携手,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推广跨区域旅游产品。构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联合营销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更具协同联动力的文旅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
融通国际市场,拓宽合作空间。积极参与国际文旅交流活动,在世界旅游组织大会等国际平台举办成都文旅专场推介会,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成果。加强与国际知名文旅企业合作,如与环球影城等合作,引入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公园。推进“一带一路”文旅交流,举办“丝路文化节”“蓉欧文化周”等活动,与共建国家开展文化艺术展览、民俗风情表演等交流,吸引国际游客。
规范市场秩序,护航产业前行。完善文旅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考核,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加大对虚假宣传、强迫消费、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接受游客投诉,确保投诉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升游客满意度。
坚持系统性思维
推进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需以系统性思维平衡多重发展维度,尤其需要注意技术应用理性化、项目建设个性化、生态保护高效化等关键问题。
一要技术应用理性化。当前文旅产业VR体验馆、全息剧场、元宇宙景区等新概念项目和新兴技术扎堆涌现,对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消费者接受度考虑较少,造成“智慧旅游”与“人文关怀”的失衡。应在技术应用中保留兼具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使标准化服务兼具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
二要项目建设个性化。部分景区建设过度强调硬件投入的“降本增效”,可能导致文化符号的粗糙复制,成都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坐拥金沙遗址、都江堰、武侯祠等文化遗产,在文旅开发中需警惕文化符号的扁平化与同质化倾向,避免街区批量复制的商业化改造导致“千街一面”现象。
三要生态保护高效化。“公园城市”生态基底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需防范旅游开发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退化、水系生态链断裂等隐性风险,警惕环城绿道等生态空间过度植入商业化设施导致的“自然资本”贬值。避免同质化生态产品开发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独特性的侵蚀,应以生态美学重构空间逻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深度体验而非简单资源消耗。
成都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本质是城市文化价值的现代化转译,应始终秉持文化主体性思维,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化遗产,以创新精神激活文化资源,以市场逻辑实现文化价值,构建文化体验与市场价值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
——课题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工智能驱动旅游业变革的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旅游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