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1、坚持以地方科技委牵头统筹区域内包括财税、金融、人才等多项政策的“一盘棋”思维,推动不同政策工具形成组合拳,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动力。
2、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构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贯通式“创新循环”。
3、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以领军企业为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特色化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编者按
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关键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日前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如何从政策协同、生态构建以及机制突破3个层面,来充分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动力?又如何加速构建企业创新生态?如何重构企业研发投入的底层逻辑?本期《锦观智库》对此专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就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政策协同维度
破解创新领域的“政策孤岛”现象
锦观智库:从政策协同视角分析,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政策孤岛”现象?不同政策工具应如何形成组合拳,从而充分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动力?
周跃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决定性力量。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资源投入、科研活动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但与此同时,仍存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新链主导能力偏弱等短板。要全面认识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打造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企业生态群,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在构建战略科技力量和促进创新资源集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在推进科技和产业二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策孤岛”现象亦比较明显。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举措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具体来看,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
中央科技委的成立无疑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它将整合各方科技力量,实现对科技战略、规划、政策等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在这一背景下,各省市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坚持以地方科技委牵头统筹区域内包括财税、金融、人才等多项政策的“一盘棋”思维,以政策的顶层设计,推动不同政策工具形成组合拳,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动力。
此外,还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科技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和参与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发挥各类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产业和企业实践中凝练科研任务,在解决企业实践以及重大工程科技应用问题中总结归纳科学原理,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
生态构建维度
打造真正的创新链条与创新体系
锦观智库:从生态构建维度来看,企业作为创新链“出题人”和“答题人”的双重角色如何实现动态平衡?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协同创新机制,并以此构建生态体系?
周跃辉:企业是科技创新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任何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都需要强大的创新生态作为支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励与引导并重,深入推进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创新,让企业更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我们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构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贯通式“创新循环”。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加速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支持发展知识产权专业化运营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加强标准和必要专利的国际化建设,健全知识产权债股转换模式、知识产权融资租赁模式。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协同,加强优惠扶持政策的衔接,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消除政策落实的“梗阻”,形成企业敢于转化应用、专注创新发展的稳定预期。
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及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快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此外,要全面扎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各级科研基金规模,支持企业作为依托单位申报科研基金项目,扩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覆盖面,提高补助强度。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向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对研发实力强、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加大贷款、用地、能耗排放指标等保障力度。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总部。
市场导向维度
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锦观智库:在机制突破层面,从创新要素配置角度,应当如何重构企业研发投入的底层逻辑,从而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基础性研究?
周跃辉:企业是研发资源投入的主体。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最有创新意愿和动力,是研发经费和资源投入的主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4年的40多万家,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接近80%。
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在构建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效能、突破关键技术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和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专业领军企业挂帅,产学研用多方协同,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转制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单位组建行业研究院,畅通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各地方要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以领军企业为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特色化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引导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立长期稳定的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管理、支持和奖励办法,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家队伍。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尊重和保护企业家权益,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发现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实现新组合,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