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的作者杨本芬说,即便步入暮年,即便已经成为拥有许多读者的作家,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母亲。这是她一再捧起《童年的许诺》这本书的原因。
《童年的许诺》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单身母亲放弃艺术家生涯,领着小罗曼移居法国。每天午餐,母亲都会郑重其事端上牛排摆在罗曼面前,她自己一点儿也不吃。她说她喜欢吃素食。
有一天,小罗曼无意中撞见母亲在厨房用面包蘸他吃剩的牛排汁,一下明白了真相,哭着跑了出去。童年的罗曼内心第一次对母亲许诺:改变这个世界,使母亲能在其间昂首挺立。
当母亲身患严重糖尿病不久于人世前,她向儿子隐瞒了这一切,赶着写了250封信,交由别人定期寄给儿子。不管罗曼走到哪里,母亲的信总是一封封按期寄来,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与勇气。
罗曼后来成为作家,也成为外交家,多年以后,罗曼写下这样的话:“我把生活看作一场大型接力赛,在这场比赛中,每个人在倒下去之前应该把赢得挑战的接力棒传得尽可能远一些。”
“这接力棒正是经由母亲之手递给罗曼的。一位母亲,向世界交出了一个独立的人。”杨本芬动情地表示。
“矿工诗人”陈年喜分享的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作者陈慧也是一位素人作家。陈慧是一位菜场小摊主,出版过《世间的小儿女》《在菜场,在人间》等作品。2023年,陈年喜到宁波作文学分享,陈慧赶来支持,活动结束,她顾不上吃饭,赶回去出下午的摊。
陈慧摆摊的18年中,见过形形色色有意思的人,包子铺的年轻师傅、猪肉区的屠夫、卖毛笋的老人、修锅底的铜匠、胆大心细的捕蛇人,都是她书中的人物。虽然成了菜市场和网络上的“名人”,但陈慧依然选择去做一个平凡的小摊贩,白天摆摊,夜里写作。她明白,自己属于这里,属于这份热气腾腾的生活。
散文集《去有花的地方》,写的是她跟随蜂农夫妻一路北上养蜂采蜜的所见所闻。经过几千公里颠簸,历时4个月,见证了一场与花有关的历程。
放蜂经春历冬,足迹四方。陈慧身在其中,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自己碰到的惊险和惊喜的故事,益虫和害虫,美丽的花丛和不那么美丽的“牛粪大礼包”……时而扣人心弦,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欣然接受。她也像小蜜蜂和蜂农一样,把历经的辛苦酿成了甜——隽永的文字。
陈年喜认为,对陈慧来说,写作,不过是生活的旁逸斜出。她每天在这热腾腾的世界里进进出出,忙忙乱乱,这或许才是接近某些本质的最好状态和方式。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和发现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属于个体,无可替代并且宝贵。这碎片的、浑然的,无意具象的人间最末梢,有穿透时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