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宝
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要求商户的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三色一事,持续引发关注,相关调查也迅速展开。15日,廊坊发布情况通报表示,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好好的广告牌,为何一定要规定颜色?商户正常经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事情去添麻烦?审美本是多样的,为何一声令下,大小商户都要严格执行?事件发酵后,为何当地迟迟不作回应?……有关此事的种种疑问,始终牵动着舆论,在深层次上,这亦体现着公众对于营商环境的看重与关心。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体现着当地的治理水平,更与管理的细节密切相关。市场管理将重心放在抓店招颜色这种“面子”上,也就很难把力量集中到帮助商户充实“里子”上。在后续的报道中,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竟然还回复“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从这一个小小切面,不难看到当地服务意识的缺失和能力水平的低下。
随意要求店招改色,不仅不会为现实环境“增色”,反而是为地方营商环境“减分”。千篇一律、千店一色,看起来整齐划一,实则是缺乏商业活力的表现。商家没有创新创造的自由,也就谈不上品牌个性,日常经营受到干扰和限制,商家主观能动性不强,市场行为不活跃,无法充分地激活市场,烟火气就更无从谈起。
店招的颜色,也许只是日常经营中很小的一面,但正是从一件件小事中,投资者和企业家往往能够洞见当地的管理方法和基本态度,并将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近年来,“无事不扰”成为许多地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共识,把“监管”转变为“服务”,各地都在出实招、拼创造,事实也证明,真正能把“无事不扰”落地落实的城市,往往就会有出色的环境,生长出更有活力的企业。
政企良性互动、双向发力,关键在守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政府营造宽松、便利、不打扰的发展环境,给足企业自主生长的空间,企业才能心无旁骛谋发展,才会对城市有更强的归属感。也只有坚决不给企业增加负担、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才能真正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一块招牌,是商家的门面,是发展的体面,也是地方营商环境的“脸面”。此次三河的广告牌事件,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经济就是要不断开展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和探索,持续破除有悖于市场逻辑的壁垒,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拍脑袋决策,机械化执行,不利发展,绝对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