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面对网约车司机主动要好评,你会怎么办?近日,互联网科技博主“老师你好我叫何同学”(以下称“何同学”)在微博中分享了他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他提到,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并称这是克服自己“讨好倾向”的锻炼方式。
何同学的微博,引来了不少争议。有网友评价他“不懂得体谅劳动群体”“你自己也在视频结尾请大家点赞收藏”。的确,何同学的做法有欠妥的地方,更不值得拿出来炫耀。但这场争议也揭示出包括何同学在内的大多数人,正在面临的一种难以察觉又十分吊诡的状况——
当“好评”算法几乎被纳入到衣食住行等各类生活服务平台时,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服务者,大多数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拿网约车司机来说,无非就是要与不要两种选择。主动张嘴要,固然能获得相应的奖励积分,平台也会因此多分配些利润、更多地派单,但放下面子在所难免,即使司机明明已经做好相应服务,依然还是要客气地说一句“麻烦您给个好评”;如果不要这“求”来的好评,那么跟“嘴甜”的同行相比,哪怕自己的车子再干净整洁,恐怕也很难受到算法的“青睐”。要“面子”还是要“里子”呢?至少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能争取更高评分、更优质的订单才是头等大事。
对乘客而言,有人因为不忍心拒绝而答应:大家都是打工赚钱的成年人,司机都开口要了,还能当面拒绝?萍水相逢,伤人脸面的事肯定是不做的好。但答应了之后,要不要真给也让人犹豫不决:若面对每个好评请求都“来者不拒”,那碰到一些服务确实一般的怎么办?因为着急赶路下车就忘了,转念想起来时,反倒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给不给好评这样一件消费者自己做主的简单事,却生出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网约车的情况如此,饭店、旅馆、理发店等也类似。一个本来以优化服务为初衷的评价体系,却异化成了与服务一方生计直接关联,进而倒逼其只瞄准好评的策略。身在其中的任何一方怎么做都别扭,这更带来了“借”消费者之手、让服务者陷入“内卷”的副作用,而“好评”算法本身,也正在违背初衷,失去参考的价值。一定意义上,“好评”机制把服务的供需两方都给困住了。
一份来自顾客的真实评论,也许看上去并不完美,但它给出的,却是让商家能做得更好的方向。就像好镜子的标准,不是过度美化,也不是模糊不清,而是要照见最真实的模样,这也是线上评价系统存在的价值所在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