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4月22日

沧桑羊子山

羊子山结构图。

□孙丹木

提起羊子山,人们自然会理解为是绿草如茵的牧羊山坡、山峦,但要说在一片高楼林立、街道密集平坦的区域内,有两条以“羊子山”命名的路(即羊子山路、羊子山西路),就有点意外了,这也难免引起人们追根问底,问其羊子山的由来。

对于羊子山街名的由来,以及让人惊叹的古蜀遗址,早有一些专家学者和少数成都人知晓,只是由于羊子山早已在城市建设扩张中失去踪影,但即使这样,除了专家学者,关注羊子山、探索羊子山的热心人也并不少。笔者也对羊子山产生了兴趣。

羊子山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昭觉寺南路西北面羊子山路和羊子山西路范围,属于成华区管辖地域。其中古蜀祭坛遗址的具体位置,大致位于羊子山路5号-附4南50米,靠近洪山南路、赤虎桥东路、驷马桥街和升仙湖北路。从靠近洪山南路来推断,羊子山及周边地带在古代还真是山(当然只是小山坡),而且不是山的历史至今不过百年。为什么取名羊子山?当地人的说法羊子山早年也叫升仙山,一个很吉祥的地名,后来这小山坡上成了羊群满山的牧场,人们就名副其实地又习以为常地称其为羊子山了。

羊子山的挖掘始于修建宝成铁路之时,铁路建设者挖掘路基时发现了古代文物,经考古工作者介入进一步发掘,不仅挖出从远古至明清时期各种珍贵文物,还惊喜地发现古蜀建筑遗址——即用泥土夯成用于祭祀的祭台,祭台成四方形,每边约100米共三级,每级高4米,总高12米。整个祭台雄伟大方,颇有气派。祭台经考古工作者考察鉴定,确定为古蜀王带领群臣及百姓在重大节日庆典时祭天地、祭神明的神圣高台,它的修建时间约在商代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是成都地区当时发掘的与后来发掘的金沙遗址同时代的唯一的地面建筑(当然,发现它时并非在地面,而是在发掘众多墓葬文物的下层)。由此可见沧桑巨变、移山倒海的威力。

2012年4月1日,《华西都市报》登出《城北羊子山旧址比金沙还老》一文,进一步证实了羊子山的非凡历史。该文称:“出驷马桥往北约1公里,在川陕路的左侧,曾有一个被专家学者认定为是建于商末、废弃于秦代、用于沟通天人的祭祀土台,由于就在羊子山坡上,便以此命名。”文中还说,人们是在1952年修建宝成铁路的时候,发现的羊子山土台,据说这还是当时全国发现的同时期祭坛中最大的一个。到1956年又发现了5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实物遗迹。这便可以把成都先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至少推算到公元前1万年,也就意味着它比宝墩、三星堆、金沙还要早,也就是说在羊子山发现了古蜀国最早的遗物、遗迹。

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土台废弃后,这里竟然成了历代人的葬坟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共发掘、清理了战国、汉、晋、魏、唐、宋、元直到明代墓葬211座,特别是编为172号的战国时期的木墩墓出土文物众多,尤为珍贵。在古墓中清理出石器、青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包括兵器、容器、烹饪器、量器等各种用于战争和生产生活的器具——真是堪称“地下古墓博物馆”。这样说来,羊子山不是也应该像宝墩、三星堆、金沙那样修建博物馆,把这重要的遗址保护起来吗?

继续探究,才知道在发现羊子山土台一年以后,这里便建起了一个砖瓦厂,虽然在挖土烧砖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古迹文物,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土台就不复存在了。

对于羊子山古蜀遗址的来龙去脉,从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总编室主任任上退休的郑光福先生了解十分清楚,我最近读到他的文史著作《岁月留痕》书中,有4篇文章写道他经历、采访、记录、发表的发掘勘测到的大小羊子山遗址文物的全过程,从他的记述和引用的考古专家报告中,我对大小羊子山(后来才知大羊子山近处还有个被称为小羊子山的土堆,而成都最早出土的大汉墓葬是从小羊子山挖出的)文物、遗址的发掘过程、发掘成果和结局有了明晰的了解。

郑光福先生在文章中透露,在羊子山古蜀遗址发现后,省市有关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大学学者等资深人员及时介入,在深入现场发掘考察获取大量珍贵文物的同时,写出了大量工作报告、学术文献,只是后续工作未能做彻底,那个震惊考古界的祭台没能保存下来……那个年代,能做到如此就很不错了。幸运的是经过考古人员的努力,羊子山出土的大量文物现还收藏在四川博物院和重庆等地的博物馆中,让热爱历史古迹的人们多少还能从中感受羊子山那种令人屏息惊叹的厚重历史。

--> 2025-04-22 孙丹木 1 1 成都日报 c147962.html 1 沧桑羊子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