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英杰
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提升,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历史性变化,讲好中国故事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对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顶层设计不仅为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了理论点、指明了连接点、找准了策略点,也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提供了支撑。
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点,形成稳固的思想堡垒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要学会把握其核心概念、方法部署与政治文化立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目标。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互为表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既不教条,也不照搬,实现文化独立自主,从历史中汲取自信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与自主文化体系的高度信心。
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理论点转化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方法。“两个结合”既是思想方法,又是工作方法,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两个结合”指出了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海纳百川,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发展优势,在时代变局中牢牢掌握文化主动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媒体形态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价值观交锋和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我们要坚守政治立场与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助力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产生出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有效提升国际传播力、亲和力与影响力,形成得到世界认同的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连接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连接点,形成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动能。如何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可持续传承,如何破除盲目崇外的文化虚无主义,用好中华文化资源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需要把准和用好中国与世界能达成共识的共同连接点。
向世界讲“好”的中国故事。在价值多元化与情感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找准能引起东西方价值与情感共鸣的“好”的融合点,讲中国与世界共同认可的“好”故事。“好”故事要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好资源”,从地方特色与文化资源的挖掘,从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文化交流、科学技术、扶贫减贫等国家宏观领域,到利用中国特有的稀有动物(如大熊猫等)、人文自然景观、民族特色文化、游戏动漫电影文创(如哪吒)等微观具体介质,既要讲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好”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又要融入易于被世界理解和接受的价值、话语与情感体系,实现共同认可的“好”的价值范畴。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在各国历史文化不同与发展道路各异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找到能形成中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认同,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好故事。文明与文化具有包容性与世界性。“中国”的故事要能够体现已有的中华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改革发展成果,既要讲好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又要讲能凝聚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新动能,讲好新时代改革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基层社会的多姿多彩与人间烟火。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最鲜活的中国故事在这里发生。植根基层、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形成地方特色的传播产品。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讲好身边的“草根”故事,在更广泛的文化空间中寻找共情,体现中国高速发展凝聚着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在全球叙事对象与传播平台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找对“讲故事”的着力点,想清楚“让谁来讲”和“讲给谁听”的出发点与目标点,实现让“合适的对象”讲出中国与世界共同聚焦的“故事”,让“适合的故事”讲给“想听的对象”。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有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生态等领域感兴趣的群体,他们聚焦汉学、敦煌学、地理学、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潜心研究,并介绍到西方。通过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不仅丰富深化东方学的内容,还跨越东西方地区、文化、历史等差异,建立文明交流机制、搭建文明交流平台,实现文明互鉴,以实际行动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立足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策略点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国际传播效能策略点,形成信息数智的思想传播平台。故事讲得好,还要传得开。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时脉,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优化调整传播策略与方法,突出地域性优势,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重构国际传播格局,深化多元媒体改革创新。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重构国际传播格局,需要从宣传、外交、经贸、教育、旅游、文体等多个国际交往重点领域,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布局系统谋划,推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媒体到智库、从政府到团体、从企业到高校协同发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是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开展国际舆论引导的重要路径。
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围绕中心任务形成国际传播体系。以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目标,结合数字化与多平台、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线上与线下传播结合的策略,积极拓展社交媒体平台、线上线下交流论坛、开展国际传播与学术会议,形成国际传播品牌与文化IP,构建全媒体、多渠道、新兴技术交互的国际传播体系。
畅通国际人文交流渠道,扩大官方民间合作交流。利用多种社交媒体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公众外交,利用自媒体、网民等非传统、非常规、非主流的力量,推动民间开放交流。民间合作交流对象以妇女、儿童、青少年群体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国际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经贸相关的市场主体与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以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商业、科技等具体事件为切口,通过世界感兴趣的话题,传播中国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展示真实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外界的声音,同时也将中国的声音传递到国际社会,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作者系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