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5年04月24日

成都连续九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4月23日在京召开。大会宣读了关于命名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决定,并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代表颁奖,成都连续九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高位统筹

以“第一责任”筑牢双拥根基

成都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国家对成都“三中心一基地”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守正创新,勇毅前行,积极作为,深入扎实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以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时代新篇,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作为驻军大市、兵员大市,成都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政治工程来抓,市县两级党委主要领导均担任本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体系,形成“党委统揽、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宣教浸润

以“尊军崇军”涵养社会风尚

在成都,国防教育不是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城市故事。

场景营造触手可及。3000余处双拥主题雕塑、灯箱、宣传栏遍布街头巷尾。“八一”期间,1400处城市地标点亮“双拥红”灯光秀,“铸魂强军号”“国防动员号”地铁主题专列奔驰,让通勤路成为“流动的国防课堂”。

典型引领激发共鸣。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等321名蓉城“四美”,“砸车救人英雄”焦大银、“十年援藏军嫂”刘晓琴等事迹走进千家万户。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按照烈士陵园、文化公园、精神家园“三园合一”建设理念,高质量完成全省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建强红色宣讲员队伍,挖掘英烈事迹,进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宣讲1700余场次,覆盖20余万人次,场场“声入人心”。

文艺创作凝聚力量。原创拥军主题小品《永不落幕的星》获四川省戏剧小品比赛一等奖,军休干部创作歌曲《军人上征途》全国走红,军民鱼水情搬上社区舞台,双拥文化“软实力”凝聚“处处见双拥、人人讲双拥”社会共识。

一张喜报沸腾一座城。常态做好新兵入伍欢送、老兵返乡欢迎、光荣牌“应挂尽挂”和送立功受奖喜报等工作,累计送达3875份立功喜报,讲好英雄故事。

实干回应老兵期盼。在省退役军人厅部署下,高质量开展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累计走访超100万人次,根据诉求分层分类办理服务事项,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倾情拥军

以“成都温度”解决部队难题

坚强的制度保障让双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成都市细化完善拥军支前军地协调、互办实事“双清单”,双向支持需求提报等制度机制。

倾心倾力,聚焦部队“急难愁盼”。积极帮助驻蓉部队、海军成都舰、边海防共建部队针对性解难题、办实事,坚持向部队输送优质兵源,助力强军兴军。大力开展“城连共建”活动,在全国率先完成双拥模范城与边海防基层部队结对共建试点任务。把年年“走边关 到海疆”作为问需部队的重要抓手。

聚焦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难题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全周期保障闭合回路,让军人全身心投入练兵备战,无后顾之忧。

后路无忧,就业安置有“精度”。坚持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安置率、满意率连续四年均达100%。大力挖掘退役军人人力人才优势,因地制宜设计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将退役军人就业纳入民生目标,创建“戎才荟”招聘品牌,四年累计举办退役军人及军属专场招聘会1050余场,提供岗位和就业机会75万余个,强化退役军人就业扶持。

后院无忧,军属保障有“力度”。创新推出随军家属积分安置办法,高频举办随军未就业家属专场招聘会。“不用为工作奔波,他在边防更安心了!”2023年青羊区军嫂王女士通过随军家属积分安置办法,成功入职区属国企,正是成都破解“三后”难题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

后代无忧,教育拥军有“高度”。创新建立军地联合办学机制,成都七中领办西藏军区八一学校,近万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全市127所中小学开设“军人子女绿色通道”,优质教育资源向“最可爱的人”家庭倾斜。

心系发展

以“军民同心”情暖第二故乡

驻蓉部队以拥政爱民实际行动,协助绘就富民强市蓝图,在成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道之所在,行胜于言。驻蓉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广泛参与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工程,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海军成都舰全体官兵化身大运会“助威团”,录制合唱视频送祝福。2025年,“爱我家乡爱我舰”城舰共建主题歌曲快闪活动在春熙路惊喜上演,全网播放量超千万,军民情谊跨越山海。在“4·23”海军节暨舰艇开放城舰共建主题活动中,成都舰官兵与成都人民共话双拥,“城舰共建”情谊更加深厚。

聚力成势

以“千行百业”汇聚拥军合力

双拥工作不仅是政府工程,更是全民行动。成都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模式,社会化拥军深度破题。

市县两级全覆盖推动成立爱国拥军联合会,吸纳企业、机构等会员单位1万余家,连续开展“暖冬行动”“送新兵进军营”“迎老兵返乡”等系列拥军活动,走出了一条独具成都特色的社会化拥军之路。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孔劲松、吴大燚,“四川省最美拥军人物”吕壮文、曾学兵,“四川省爱国拥军模范”龙强等爱国拥军人士。

此外,在全国率先建立财政拨款的成都市关心关爱困难退役军人经费和社会筹资的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成都市拥军事业发展基金相叠加的关爱体系,累计支出资金8067万元,帮扶困难退役军人4600余人次,惠及35万军民。

全国首创“戎品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公共品牌,依托供销系统“川字号”农业产业品牌优势,打通军创、拥军企业“产、供、销”链路。已入库军创、拥军企业142家,商品3000余个,销售产值536万元,与全省其他市(州)签订框架合作协议,2000余个推荐合作项目为退役军人及军属提供就业岗位7800余个。

持续提升优待赋能,全市17个A级景区面向全国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免首道门票,挂牌成立退役军人优待医院70余家,“荣军示范街”“老兵盖碗茶”等200余个特色项目落地,2000余家商户为军人提供专属优惠,崇军氛围融入城市肌理。

“从一碗免费茶到一条示范街,成都让尊军成为潮流。”退役军人创业者张强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拥军工作,让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场面不断上演。

正如一名老兵所言:“成都的双拥,写在政策里,融在街巷中,更刻在军民心里。”未来,这座城市将继续以“军爱民、民拥军”的赤诚,全力书写第十座丰碑的荣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长乐

--> 2025-04-24 李长乐 1 1 成都日报 c148012.html 1 成都连续九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