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锦江,见证革命沧桑;人文锦江,沉淀文化底蕴。
漫步锦江街头,“爱我人民爱我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等双拥宣传公益广告牌引人注目;医院、服务窗口、旅游景点、停车场等地,“军人优先”“军车免费”等字样令人倍感温馨。尊崇关爱军人,已经成为蓉城市民的共识。
一项项尊崇优待措施、一幅幅宣传海报、一张张温馨提示,都是锦江区构筑军政军民团结氛围的缩影。打造双拥文化阵地,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幸福军休家园的优良传统在锦江区从未间断。
建强阵地 丰富载体 提升双拥文化感召力
初夏的夜晚,百年历史的春熙路步行街流光溢彩、客流如织、热闹非凡。作为旅游打卡的热门街区,春熙路商圈不仅汇聚了超百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业资源,更是双拥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每逢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步行街上十余块LED大屏联动播放双拥宣传片和公益广告,成为锦江区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持续创新双拥文化体验方式,锦江区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地图正逐步完善。“按照‘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融入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元素’的理念,我们正把晨辉路公园打造成具有锦江特色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载体。”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园位于中环绿道“城市绿肺”中心,是锦江城市绿楔生态项目之一。
步入公园,入口处伫立着一座长3.2米、宽1.9米、高5.1米的红色精神堡垒。公园小径里,设立双拥知识、强军之路、英雄楷模、国防教育四个文化版块,耳熟能详的双拥故事、脍炙人口的双拥歌曲以及建军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均以云存储的方式嵌入景观二维码上。漫步公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或荧幕上的画面,而是触手可及、可感可知的真实场景。
花乡农居作为三圣花乡景区转型升级推出的“首朵金花”,对厚植双拥文化、引导退役军人建设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立足景区资源禀赋,锦江区以“红砂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主阵地,沿着景区游览线路设置双拥景观小品,用艺术语言表达双拥共建和乡村振兴主题,同时融入林木、花鸟等乡村元素,做到人文、自然景观和谐共生。景区22家军创企业及商家统一悬挂“拥军优属商家”牌匾,为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三属”在文旅、餐饮、住宿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厚植尊崇底色。
三线联动 创优品牌 织密服务保障体系网
“着力把建强、用好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作为推进退役军人工作的前沿、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提高广大退役军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据锦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锦江区正全力打造“一站一特色”服务载体。
汇泉路社区融合打造“天府家风博物馆”“红色教育微基地”,建设集党风廉政、家风家训、家谱族谱等于一体的文化场景,通过设置党建、爱国、历史等VR体验区实现寓教于乐新模式;龙舟社区创新打造“老兵盖碗茶”,为退役军人提供品茗交友、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成龙路街道集中打造R29“退役军人服务超市”,联动签约智慧食堂、吉刻出行等10家企业,为退役军人在餐饮、交通等方面提供更多优质、长效、全面的服务项目,提升保障模式多元化,“一站一特色”服务已逐渐成为锦江区打造的品牌矩阵。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锦江区以“项目促培训、培训促提升”的方式,常态化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系统“站长谈谈”系列活动,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实践锻炼和关心关爱,激发他们“愿为”的动力、增强“敢为”的底气、提升“善为”的本领,不断提高服务退役军人的能力水平。
多面发展 激发活力 打造军休服务新模式
“我们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丰富活动形式,打造特色文化场景,建立军休干部幸福生活新环境。”据介绍,锦江区采取“常规+特色”“线上+线下”的方式创新成都军休老年大学锦江教学点特色课程,配置书画室、舞蹈室、直播间等功能场所,开设声乐、舞蹈、摄影技巧、健康讲座等5门课程7个班次,开展茶艺品鉴、花卉手作、采风写生等互动活动,丰富军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组建“红色老兵宣讲团”,助力“老有所为”也是锦江区的一大特色。充分发挥军休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组建以功臣模范、参战老兵等为主体的锦江“红色老兵宣讲团”,聚焦国防和军事纪念日等重点时段,以讲述者亲身经历感悟为主,通过开展“口述历史”式党课等方式,讲好新时代退役军人故事。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红色宣讲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60余场,覆盖受众超2万余人,助推“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宣讲效果广受好评。
用心用情用力,成立“锦星艺术团”,不断推动老年群体“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该艺术团通过退役军人自荐、培训等方式将具有各类艺术专长和潜力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已创作书画摄影作品300余幅,《江山如画》《军人上征途》等一批高质量原创作品,代表省、市参加汇演屡获好评,荣获“最佳节目奖”“最佳风采奖”“声动人心奖”等多项殊荣,展示了锦江军休干部的时代风采。文/杨茵如 图据受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