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展
▶健全大型活动保护制度
市市场监管局、市版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博览局联合印发《大型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进一步明确展会、赛事等大型活动知识产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职能分工,构建多方位监督体系,建立大型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制度机制,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基础,保障我市大型活动的顺利举办和组织实施。
▶54位知识产权总监上岗
市知识产权局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总监制度,发布《关于推行知识产权总监制度的指导意见》,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专业支撑。目前,全市各区(市)县已设立知识产权总监54位,覆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服务联盟等主体。
▶天府成都地标馆投运
位于四川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都中心内的天府成都地标馆,首批已入驻50余家地理标志优势品牌,促进地理标志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多面性,助力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用。
▶建成28个商业秘密保护基地
目前,全市共建成28个市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实现全覆盖目标。保护基地为企业提供专家咨询、“一对一”能力意识提升帮扶、商业秘密被侵权损失保险资助等服务,逐渐改善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能力匮乏局面。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知识产权早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标尺。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成都市质量强市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布2024年成都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报告,以专利授权、政府支持、法律保护为重要指标的创新指数,成都跃居全球第23位,实现连续6年阶梯式攀升。在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成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指标连续3年获评全省第一。
数字展现着成都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后,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这既是对成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环节的全面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心。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这不仅是理论命题,更是躬身实践的行动纲领。今年,成都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更创新的实践、更高效的服务,努力实现严格保护、协同保护、精准保护、高效保护、智慧保护,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书写创新传奇。
关键词:法治建设
全链条提供指引
为创新者提供坚实保障
修正《成都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出台《大型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关于推行知识产权总监制度的指导意见》,制定《成都市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案》,发布《成都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保护指引》……
相继出台的多项知识产权政策,彰显了我市在法治完善、数字赋能和新业态覆盖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政策的实施将为创新者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印发《成都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建设“技术事实查明中心”,设立“技术调查官流动站”;实施“一园一策”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建成28个市级商业秘密保护基地,构建商业秘密防护矩阵。
关键词:创造运用
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
形成版权企业集群
知识产权,一端系于创新,另一端与市场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更是市场中极具价值的“金色资产”。
成都持续深化创新布局,7家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新立项2个、累计建设16个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在生物医药、智能终端、金融科技等产业方向累计建设8个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
为了构建转化体系,成都以“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双轮驱动的形式,完成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投融资349起、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106%。针对数字版权,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累计签约引进数字文创企业46个,协议总投资209亿元,形成以网络视听、创意设计、游戏动漫、高技术服务为矩阵的版权企业集群。
关键词:保护力度
获批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
推动“蓉企”走向世界舞台
行政保护力度、司法保护力度、协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铁拳”“春雷”“蓝天”“守护知识产权”“特供酒”等专项行动;版权部门深入开展“剑网”“青少年版权保护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行政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案件456件;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207起;两级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案件12812件……
企业“出海”,意味着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挑战,同时也是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市成功获批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成都分中心,建设“蓉欧班列+知识产权”对外合作基地,成立成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设立中西部首个国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代表处,引进7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成都,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关键词:管理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以智慧管理优化营商环境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有效市场机制,是营商环境中的重要制度设计。
我市持续整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优化成都市知识产权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统一和“一站式”集成服务,以智慧管理优化营商环境。
在快速预审提升科创能力方面,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快速预审、快速授权特色服务为抓手,着力提升生物和新材料领域创新主体的备案量和预审量,专利授权周期显著缩短。
在此基础上,建成以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主体,2个分中心、3个公共服务平台为躯干,区(市)县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托管中心为网点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提档升级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健全版权公共服务体系,激活40余个版权工作站效能。
关键词:基础建设
联合西部10城
签订共建战略合作协议
创新如同引擎,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人才恰似舵手,在创新浪潮中把握航向。
深化教育培训强化人才支撑,我市实施“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金专计划”,建立首个高校实习实训平台并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推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同时,加强区域联动协作,举办“西部重点城市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竞赛决赛”,带动超5000人“大练兵”,线上人数超1万人。联合西部10城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签订《共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战略合作协议》;成渝两地知识产权部门签署《重庆成都知识产权联动联建联保合作协议》;上线全国首个“商标超市”“专利超市”和“综合集市”;成功举办202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四川大学)暑期学校,1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其中。
王静宇 图据受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