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与“五育融合”背景下,大邑县以“阳光体育”育人为突破口,推动全域体育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学生每天两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通过资源整合、课程革新、空间再造、协同共育四大策略,构建出独具县域特色的“三维四驱”体育育人体系,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图景。
为破解场地与师资难题,大邑县搭建校际体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师资和课程跨校流动;联合社区、公园等资源,打造“15分钟运动圈”,让学生在社区广场、城市公园开启第二课堂。东街小学建设智慧篮球空间,子龙街小学则将三国文化融入体育课堂,设立“子龙拳”“武术操”,在运动中涵养品质。
课程方面,大邑县构建“基础+特色+拓展”三维体系,涵盖技能、健康知识和品德教育。沙渠学校创编“千人沙鼓操”,安仁镇学校将龙狮文化融入校本课程,韩场学校引入飞盘、腰旗橄榄球等“潮运动”项目。针对肥胖、近视等问题,各校定制“运动处方”,并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
在空间利用上,各校巧用走廊、架空层等“边角料”,建设五彩缤纷的游戏区。南街小学打造立体运动场景,潘家街小学设置跳房子、数字游戏区,传统体育项目和童年趣味交织,孩子们在课间尽情奔跑、嬉戏。
同时,大邑县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出“家庭运动盲盒”、亲子挑战赛、周末徒步等活动,鼓励家长担任阳光体育辅导员,让体育锻炼延伸到家庭和社区。非遗传承人、退役运动员等组成特聘教练团,丰富课程内容,拓展体育边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谢函颖